高等财经教育的历史使命与创新发展——写在西南财经大学建校95周年之际

西南财经大学 2020-11-24 208

高等财经教育的历史使命与创新发展

写在西南财经大学建校95周年之际

党委书记 赵德武

校长、党委副书记 卓志

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的高度,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强调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为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重要实践者、探索者,西南财经大学95年的办学历程,始终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复兴历程相伴相促,培育了“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形成了“抢抓机遇,团结拼搏”的优良传统,奠立了“开放包容,求是创新”的学术底蕴,培养了“治国兴邦,奉献社会”的栋梁之才,铸就了“兴学报国,民族担当”的历史丰碑。站在奠基百年西财的历史新起点上,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自身置于我国高等财经教育历史长河中回望、审视和观照,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财经教育的变革趋势,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财经教育创新发展之路,努力办“有灵魂、有情怀、有气度、有眼光、有激情”的社会主义大学,这是西南财经大学必须回答好的重大时代命题。

一、根植历史深处:把自身发展与民族复兴之路紧密相连

自京师大学堂首开法政、商科教育以来,我国高等财经教育深刻参与并见证了高等教育的百年曲折与辉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驻足西南财大95载历史深处,可以让我们在抚今追昔中、从发展足迹里去感悟、总结和守护我们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并从中汲取走向未来的力量。

服务国家、造福人类是高等财经教育始终坚守的价值追求。财经科学本是经世致用之学,我国高等财经教育自创办之始就被寄予了复兴民族的道义担当和融贯中西的现代精神。自1925年起,奋起于民族危难之际的上海光华大学,格致诚正,兴学报国,1938年西迁草堂迤西,在国家内忧外患中主动担当,弦歌不辍,形成了光荣革命传统和优秀文化传统。1952年至1978年,四川财经学院在院系调整先后汇聚西南地区17所院校的财经系科,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78年以来,聚焦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学校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为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促进金融行业创新发展等作出了重要贡献。汶川地震时,学校主动请缨成立灾区爱心学校,陆续接收来自重灾区的1500余名师生,大爱精神激荡人心。精准扶贫中,西财人的足迹遍布金川河谷、高黎贡山、大凉山深处,贡献了精准扶贫的“西财方案”。回望西南财大的创办及其每一次的发展和跨越,都与祖国、同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都与我们那份“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财精神密切相关。“经世济民”,反映了西南财大“经邦济世、强国富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宏大志向追求;“孜孜以求”,体现了西财人“惟日孜孜、无敢逸豫”的厚德载物情怀和上下求索品质。“经世济民、孜孜以求”与“知行合一”“格致诚正”的光华精神一脉相承,并随着时代前行的脚步而不断拓新。

抢抓机遇、追求卓越是高等财经教育始终不渝的精神品格。盛世成就财经、成就财经人辉煌的梦想。西南财经大学95年的办学历史特别是复校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就是一个与机遇相会相知、紧紧牵手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按大区布局了东北、华东、中南和西南4所本科综合性财经院校。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对财经人才的需求,国家作出“加快财经、政法、管理等类薄弱系科和专业的发展”的决策,财经教育蓬勃发展。学校于1979年由四川省划转中国人民银行管理,其后20年面向金融行业办学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金融行业背景和出色的金融学科优势,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1985年,学校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7年跻身国家“211工程”建设首批文科院校。2000年,学校抢抓历史性机遇进入教育部直属,奠立了更高发展平台,赢得了历史性际遇。2004年,学校本科教学评估获得“优秀”,柳林校区建成启用。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成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从四川到央行、从央行到教育部、从省属到国家重点,从光华到柳林,西南财大总是能够把握住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脉搏,抢抓每一次重大机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就了西财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声誉。

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是高等财经教育永葆生机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是贯穿高等财经教育发展始终的一条主线。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学校95年的发展历史,不仅赋予我们改革创新的传统,更积淀下我们继续改革创新的力量。尤其在2000年进入教育部以来,学校先后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启动全球引才计划、以新机制组建学科特区、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范式、布局“新财经”、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党建与思政工作体系等全方位深层次改革,奠定了学校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的人才基础、制度基础和文化基础。大学的开放度决定大学发展的高度。学校深入实施国内国际两个开放,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构建对内对外全方位大开放格局。从1986年与德国柏林经济政法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到迄今已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近200所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从立足四川、服务西部到面向全球,先后与一批国家部委、省市政府、行业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学校在深度开放中深化了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增强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加快融入了国际高等教育体系,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是高等财经教育赢得主动的重大主题。历史表明,只有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才能准确把握高等财经教育的变革趋势和发展特点,才能赢得主动、创造未来。一所大学的发展道路就像一场永不落幕的“马拉松”。基于对时代大势和高等财经教育未来趋势的深刻把握,学校先后提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大学”“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国际知名财经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先后践行“坚持学术兴校、质量强校、从严治校”、“入主流、办特色、上水平”、“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发展思路;先后形成了坚持“四个坚定不移”、深入实施“特色发展、创新驱动、人才强校、深度开放”四大核心战略、构建“坚持内涵发展、实施核心战略、构建支撑体系、加强党的建设”的战略格局。新时代以来,学校明确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时代使命、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率先提出适应“新文科”、引领“新财经”的发展理念,开启了以一流人才培养引领一流学科建设,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学校全面创新发展的新征程。回顾95年发展历程,西财人总是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因时而新因势而变,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对事关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财经教育的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概括,不断深化对“办教育”“办大学”“办财经”规律的认识,并奋力书写新时代高等财经教育创新发展“奋进之笔”。

二、立足时代前沿:准确把握高等财经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

高等财经教育处在教育、经济与科技的交汇点上,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改变和重塑着财经领域的内涵与外延,引发高等财经教育的时代使命、根本任务、基本目标、发展方式、治理要求等深层次变革,从而重塑高等财经教育的形态,催生“新财经”。立足新时代,如何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科学把握高等财经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探索中国特色高等财经教育创新发展之路,是加快建设人民满意高等财经教育的逻辑起点。

更加彰显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履行大学使命的新定位。服务国家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从“两个服务”到“四个服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对高等教育的新期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服务国家的新定位。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亟待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能变革,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把直面当前并预见未来可能遇到的复杂挑战、加深人们对社会发展中新问题的理解并提高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创造能够更好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知识和技术,培养出能引领时代前行的人才。新时代的高等财经教育要深刻把握“四个服务”的科学内涵,扎根中国大地,把自身发展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四个自信”,聚焦回应和解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党和国家关心的问题,在服务“两个大局”中办好中国特色的高等财经教育。

更加聚焦在立足时代和面向未来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党和国家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赋予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任务。当前,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建设“一带一路”、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全球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催生的新经济、新产业、新行业呼唤具备相应素质和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抢占科技制高点,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更期待有宽厚学科基础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变化、我国国际地位跃迁、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现代科技创新突破赋予“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的内涵、标准和规格,进而改变高等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教育组织形式、课程教学范式以及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双万计划”“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这些重大举措本质上是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培养时代新人的战略之举。新时代的高等财经教育要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使命时代新人的新任务,聚焦培养学生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落实“六个下功夫”,打破传统财经教育的学科阻隔、专业壁垒和线性作业方式,以广博的学术视角、开阔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学生提供更契合时代及未来需求的素养训练和环境熏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财经领域卓越人才。

更加突出在回答时代课题和实践问题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目标。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党和国家对新时代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了新期待。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办好了中国的事情”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应当“讲好中国的故事”。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正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重构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社会实践的变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正在不断改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主题、范式和工具,跨界、协同、融合日益成为解决理论创新和现实问题的基本模式,直接影响着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新时代的高等财经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立足中国自身文化传统并积极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聚焦党和国家、人民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将现代科技融入价值观念、思维体系和工具体系,坚持多学科、跨学科和超学科思路,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些本源性的问题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提出具有原创性的概念、理论、方法,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更加凸显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发展科学体系中坚持内涵式发展的新战略。“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给新时代高等教育坚持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战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表明,内涵式发展是一种体现不同发展阶段特点的具有层次性的动态概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理念、战略和重点。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在全球高等教育格局中从跟跑、并跑向领跑快速迈进,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主要矛盾的转变,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现代科技加速与高等教育领域深度融合,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中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大规模在线教育、互动研讨直接渗入大学教育等,必将直接冲击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教学组织形态、科学研究范式等,引发以质量和效益提升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理念、战略发生深刻变革。新时代的高等财经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作为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紧紧抓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机遇,对人才培养体系、学科生态体系、学术创新体系和国际合作格局进行系统性变革,完善质量评价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开拓更高质量、更富效率、更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升高等财经教育的综合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探索创造出能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方案、模式和经验。

更加明确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大学是高等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实现大学治理的现代化,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大学治理是在一定外部约束条件下,多元多层主体遵从一定的行为准则,来分担大学各项事务与责任,达成特定目标的行为过程,包括了思想、信息、资源、能量的互动交换和优化配置。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要聚焦优化大学内部的治理机制体系,形成多种机制有机配套、有效运行的格局,更好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聚焦优化外部治理环境,形成学校与政府、社会、市场的新型关系,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新时代的高等财经教育应着眼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学生、学者、学术和学风置于学校的中心,聚焦制度架构、治理机制、管理格局、文化氛围等重点问题推动治理创新,健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系统完备衔接有效的制度体系,建立政府、行业、社会和家庭多方参与大学发展的稳定机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在善治善为中不断焕发创新发展的动力、活力和创造力。

三、把握创新未来:加快推进中国特色高等财经教育争创一流

当前,学校发展正处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并以此引领带动学校全面创新发展的历史新跨越中,努力建设国际知名财经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西财力量,这是西南财经大学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学校党委在第十三届党代会上作出了“三步走”的战略安排:到2025年,即学校建校100周年之际,初步建成国际知名财经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特色优势学科整体实力稳居国内前列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学校核心竞争力、综合办学实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到2035年,即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学校建校110周年之际,建成国际知名财经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特色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到本世纪中叶,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学校建校125周年之际,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跻身世界优秀大学行列,特色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面向未来,我们要按照学校“三步走”的战略安排,主动适应高等财经教育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担负起“成为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主要引领者、国际商科教育舞台上的有力竞争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贡献者”的时代使命,保持战略定力,拓展战略思路,丰富战略内涵,把握战略重点,深化战略实践。

练好办学治校基本功。把抓好学校党的建设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用“四个意识”导航、“四个自信”强基、“两个维护”铸魂,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使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树立一切工作到基层的鲜明导向,突出政治功能,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全过程,使之成为师生最贴心、最信赖的组织依靠,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生命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立德树人、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完善“大思政”格局,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确保高等财经教育现代化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高扬人才培养主旋律。永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着力推进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互融共通,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加快形成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夯实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材建设为载体、以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课程教学范式转变为支撑,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强化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支撑作用,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发展主线,以寓教于研、激励创新为根本要求,以分类改革、机制创新为主要动力,建设卓越研究生教育,形成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高地。着力建立综合考察和评估学生学习志趣和特点的评价体系,把提升学生对未来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标准,把“崇尚质量、追求质量”内化为师生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

打造一流学科新引擎。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坚持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和科技前沿紧密衔接,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打造内涵发展新引擎。以优化学科布局结构为着眼点,持续深化财经学科与现代科技等交叉融合,推动传统财经学科转型发展,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构建适应和引领“新财经”的学科生态体系。以人才人事制度改革为关键点,强化“教师是第一人力资源,青年教师决定未来”的理念,紧紧围绕“引得进、用得好、流得动”,健全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人事管理制度体系,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和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深化评价机制改革,引领教师追求更高水平和更有灵魂的卓越。以科研组织体系优化重塑为突破口,突出抓好学术创新平台、高端智库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三大平台”建设,以“三大平台”统筹各类资源,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筑牢科研与社会服务现代化体系的底部支撑。以服务国家、行业和地区重大需求为着力点,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金融安全以及四川及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重大问题,深化与“一行两会”、大型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推动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

激发改革创新新动能。新动能源于改革,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准确把握各项改革的内在联系,通过完善人才培养落实机制、加强学科整合与优化、集成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构建一流学科文化、推进基层治理改革等,合力破解体制性、机制性、瓶颈性问题。新动能源于创新,通过着力构建以教育教学创新为核心、以科研创新为重心、以评价创新为牵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开放创新为着力点、以文化创新为支撑的全面创新发展体系,通过创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创新谋求学校更大发展。新动能源于开放,强化“一所大学再大,其内部的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理念,加强在学校内部、校际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以及国际间的开放,致力于打破学科阻隔和学院行政壁垒,促进校际间建立联盟、搭建平台、共享资源,积极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服务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等,通过开放最大限度地盘活已有的教育资源、利用和集成更多的资源。

开辟大学治理新境界。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融通大学之“治”与“制”,按照“宏观上系统集成优化、微观上夯实基层基础”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治理体系改革。宏观上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系统集成优化,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教授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机制,加强学校理事会建设,发挥校友会、基金会的作用,突出抓好西财精神内涵的丰富拓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西财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荣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度融合。微观上夯实基层基础,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着力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三级架构”改革,在原有改革“重构”和“深化”基础上再优化推进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把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真正落实到大学的每个基层细胞、每个组织成员。

95年的历史长卷,展现的是厚重的文化,思想的光芒;是英才辈出,群贤荟萃;是艰难求索,成就斐然;书写的是一代代西财人始终屹立在时代的最前沿,勇开风气之先,用卓著的贡献来诠释责任与使命的奋斗壮举。今天,我们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初心使命,勇于创新超越,奋力谱写奠基百年西财的新篇章,加快建设国际知名财经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2020年西南财经大学秋季运动会圆满结束 西南财经大学召开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座谈会 西南财经大学教师施泓宇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中斩获一金一银 2020年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考研复试拟录取名单 西南财经大学主办2020第六届中国艺术金融年会及相关活动 江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财政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乔教授应邀来我校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做专题讲座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西南财经大学资讯

下一条: 西南财经大学主办2020第六届中国艺术金融年会及相关活动

网友评论 共0条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