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2021-03-18 191
历史是一门记忆类的学科,大家在学习完知识点之后要多看历史复习资料,这样才能学好相关的历史内容,为了帮助大家学好高一历史,学大教育网为大家整理了2016高一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期中复习资料,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49—1976)
1.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
(1)背景
①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工农业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②1953年,党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③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2)过渡时 期总路线
①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为“一化三改”。②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
①时间:1953—1957年。②特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③成就:到1957年,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一些重要的工业部门如鞍山钢铁、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和飞机制造等建立起来。④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三大改造”
①时间:1953—1956年。②过程:农业: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同农业类似;资本主义工商业: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③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④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进行和平改造。⑤意义:实现了生产资 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问题: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发展遗留许多问题。⑤请注意:在过渡时期,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包括国营、集体、个体经济,以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到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完成,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3.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1)《论十大关系》(1956年):标志着中共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2)中共“八大”(1956年):①主要内容: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②主要任务: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意义: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由于犯了一系列“左”倾错误,“八大”的路线没有正确的贯彻执行。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①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②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一次严重失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群众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出现三年经济困难。
(4)“ 八字方针”(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5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
(5)十年探索的成就:①特点:虽然遭到严重挫折, 但仍然取得很大成就。②主要成就: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石油实现自给,靠“洋油”过日子的 时代宣告结束。
4.“文革”十年(1966--1976)
(1)影响: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中国失去一次 宝贵的发展机遇。(2)两次好转:①1971年,林彪集团被粉碎后,周恩来主持工作。经过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②1975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经济迅速回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 78年至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2)内容: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3)意义:①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③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建设中国特色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改革开放揭开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2.经济体制改革
(1)概述:①必要性: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迫切需要。②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③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前提:坚持社会主 义制度。⑤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存在严重弊端,经营管理上高度集中统一,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农业发展缓慢;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②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③开始地区:安徽、四川。④特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⑤意义: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有利于农村致富和现代化建设,农村真正开始了历史性变革。⑥请注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②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并存;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意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企业有了竞争机制,效益显著提高。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①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②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 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③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 地区被辟 为沿海经济开放区。④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⑤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意义: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发展。
(3)关于经济特区:①位于对外开放的前沿,是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地区。特区主要“特”在国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不是政治特区。②设立背景: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港澳台,便于吸收西方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广东福建华侨众多,便于引进外资。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过程:①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提出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②1992年十四大:明确指出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③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④1997年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实现形式、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提出新的论断,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⑤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2)意义 :①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②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2016高一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期中复习资料是学大教育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高一历史的学习,这样就能提高学习水平,从而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质量检测练习题 高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2016届高一英语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2016年高二英语下册第四单元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必备知识点 高一语文第四单元知识要点总结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资料资讯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