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2021-03-18 443
高一历史考试前大家除了要复习好历史知识点,还要掌握住考试题型和相关的做题经验,为了帮助大家轻松应对高一历史考试,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备考模拟测试题,希望大家能够在考前多利用这些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 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2、公元前3世纪末,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下列有关文中所提政治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实现了官僚政治向贵族政治的转变 B、奠定了中国封建地方行政的基本框架
C、我国古代地方实行县制的开端 D、彻底结束了中国封建割据局面
3、下列关于刺史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秦朝时设立的监察制度 ②刺史履行监察权,有超越百官的权利
③东汉初年,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 ④刺史制度加强了皇权
A、 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
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5、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康熙时这套制度得到强化。在这两个不同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A、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B、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C、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科技的进步
6、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省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南下骚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该诏令应该
A、交唐太宗裁定 B、交门下省审议 C、交兵部出兵 D、交内阁处理7、在我国甘肃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代木简中记录了这座烽燧所用的兵器及其他驻屯军用品的数目,其中有东汉和帝“永元”的纪年。对上述信息的认识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起源于木简刻字 B、为便于流传,弃纸而用木简
C、木简上的文字应该是楷书 D、木简仍是当时重要的书写载体
8、“他是东晋人,创造出一种新颖秀丽的书法,后人尊称他为‘书圣’。”这段话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苏东坡 D、李斯
9、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参知政事在宋朝政治中的作用》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10、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处经济文化交流。若公元3世纪一位外国商人沿丝绸之路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
①丝绸 ②纸张 ③瓷器 ④棉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1、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12、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一统,民族融合,青白瓷闻名世界,火药出现,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这一时期应是
A、东汉 B、北宋 C、唐朝 D、明朝
13、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电子形式展出了《清明上河图》。其原作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汴京城内外社会生活和习俗,“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最可能是指
A、民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B、北宋风俗画的写实精神
C、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 D、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
14、从《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是(图例中农业税要加点区别。)
A、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农业税不断稳步增长
C、商品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提高 D、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15、下列有关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完全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B、曾经短暂地实行对外开放,但是限制极为严格
C、一直延续到清代鸦片战争之前
D、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16、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由唐到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封建经济的衰退 B、专制集权的强化
C、程朱理学的盛行 D、审美意识的觉醒
17、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8、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D、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19、春秋战国属社会转型时期,当时形成了不同的治理社会的方案。儒家方案的主要特点是
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 B、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
C、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 D、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
20、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先生曾经引用过中国某思想家的名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此思想家应该是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子
21、以印刷术代替人工抄写著作,最早可以追溯到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22、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名学生,你要进入全国最高学府接受教育,你必须去哪里?
A 、长安、太学 B、洛阳、书院 C 、南京、国子监 D、曲阜、孔庙
23、宋代,理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24、明代冯梦龙所著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叙述了临安城内小商贩卖油郎朱重与王美娘相爱、历尽坎坷终成眷属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出明清小说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风格,该故事和其文风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①城市生活丰富 ②商品经济发展 ③包办婚姻逐渐废除 ④重商观念正在形成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先后采取“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和统一货币等政策的根本动机是
A、促进民族整合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C、加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D、消除分裂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26、唐太宗统治时期,在鸿胪寺经常可以看到的人是
A、各国使者 B、宗教人士 C、少数民族首领 D、各地学子
27、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 B、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
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 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
28、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A、北击匈奴、南征越族,设立郡县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x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29、清朝初期规定了x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此项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
A、加强了对宗教事业的管理 B、团结了广大宗教人士
C、加强了中央对x藏的管辖 D、提高达赖班禅的地位
30、以下关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共同点的评价正确的是
A、都是新王朝的建立者 B、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或巩固发展作出了贡献
C、都捍卫和维护了国家主权 D、在他们统治期间都出现了盛世景象
二、主观题(两大题,各20分,共40分)
31、(20分)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自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历朝皇帝都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
请回答:(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3分)
(2)请从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4分)
为了维护王朝统治,保证长治久安,如何有效地统治百姓一直是古代雄才伟略的君主执政的重点问题。
请回答:
(3)唐太宗关于有效管理百姓运用了哪一学派的理论(1分)?他的执政指导思想是什么(1分)?根据这一思想他推行了哪些重要的措施(6分)?
(4)在管理少数民族方面,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你如何评价?
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65 康熙4年 施琅、周全斌攻台湾,遇风折回。
1668 康熙7年 康熙下敕谕招抚郑经,仍无成议。
1673 康熙12年 清平西王吴三桂据云南反清,邀郑经合纵,郑经率军攻占福建沿海。
1674 康熙13年 清靖南王耿精忠拟拥郑经反清,郑经入泉州。
1680 康熙19年 二月郑经反攻大陆战败,放弃金厦退回东宁(台湾)。
1681 康熙20年 郑经死,传位长子郑克臧。两天后,郑克臧竟然被受郑经宠信的冯锡范所杀。冯锡范拥立自己的女婿、郑经次子郑克塽继位。
(从康熙元年(1662)到1681年,清廷对郑氏,以抚为主,双方先后有12次谈判。)
1683 康熙22年六月十六日施琅攻澎湖,七月十九日郑克塽降清,郑氏家族治台历史结束。
1684 康熙23年 台湾统一之后,康熙帝征求一些大臣的意见: 康熙帝问:“然则弃之乎?” 李光地答:“应弃!” 康熙帝问:“如何弃法?” 李光地答:“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贺兰(荷兰)所有,亦听之。”(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1)施琅上《恭陈台湾弃留疏》,说“弃留之际,利害攸关。臣思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 。康熙从施琅议。
台湾归清版图,设一府三县——台湾府,台湾(今台南)、凤山(今高雄)、诸罗(今嘉义)县。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7 康熙26年 清庭许台民得应福建省城福州乡试,台湾正式开科考试。
1696 康熙35年 施琅逝世,清廷颁布的禁止渡台令渐渐放松,惠、潮二州(属今广东省)客籍人士纷纷入垦台湾。七月,台湾县民吴球谋乱。众未集,台湾道高拱干、总兵王国兴设计擒之;不一月,平。
1704 康熙43年 台湾府城内建崇文书院。
1706 康熙45年 创建诸罗县儒学(相当于今官立学校)。
1714 康熙53年 清廷遣耶稣会教士冯秉正测绘台湾地图。
1722 康熙61年 黄叔璥任巡台御史,任内他曾历巡北路,著了一部脍炙人口的《台海使槎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简要回答清朝统一台湾前对台湾的政策。(2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要统一台湾及能统一台湾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指出李光地和施琅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
(4)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对台湾进行有效管辖的措施。(至少回答6点,6分)
(5)请评价康熙处理台湾事务的作为。(4分)
瑞安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历史(文科)答题卷
31、(1)
(2)
(3)
(4)
32、(1)
(2)要统一的原因:
能统一的原因:
(3)
(4)
(5)
瑞安中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文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B C D C B D A D D B C C D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C A C C C A C A B A B D C B
31、(1)中朝(内外朝制);三省(三省六部制);内阁(内阁制)(各1分)
(2)提拔身边亲信近臣另组决策机构;多人共行宰相之职分割削弱相权;废除宰相,完全独揽决策权。(任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
(3)儒家(1分);存百姓(民本思想)(1分);
措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或推行租庸调制、均田制,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和土地,减轻农民负担)(4分);慎用刑法,修订《唐律》,减少死刑条款(2分)
(4)措施: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设置羁縻府州管辖东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突厥(3分)评价:唐太宗推行开明灵活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团结和发展),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2分)
32、(1)征抚并用,以抚为主。(2分)
(2)要统一的原因:郑经参与三藩叛乱,割据台湾,阻碍国家统一(2分);
能统一的原因:A、平定了三藩叛乱;B、郑经死后,郑氏集团内乱;C、统一立场坚定,敢于用人(施琅)(4分)(C点必须答,3分;A、B、任答一点,1分)
(3)李光地认为应该把台湾人民迁离台湾,抛弃台湾;施琅认为中央应该实施有效管辖,巩固边疆(4分)
(4)设置台湾府进行行政管辖;派军队驻守;开科取士;设立官立学校,教授儒学;测绘台湾
地图;派巡台御史加强监察;允许内地人士参与开发台湾。(6分)
(5)捍卫和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2分)促进了台湾的开发。(1分)但曾经颁布的禁止渡
台令不利于台湾经济的发展和两地的交流。(1分)
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了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备考模拟测试题,希望大家能够在做题中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水平,想要获取更多的历史试题请查阅学大教育网。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测试题 高一历史下册期末备考模拟真题 江苏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2016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备考模拟试题 山东省高一政治下学期期末备考模拟试题附答案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测试题整理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资料资讯
上一条: 高一历史下册《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人文主义思想》同步测试题 下一条: 高一历史下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随堂测试题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