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三语文必修五复习【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知识点

学习资料 2021-03-18 250

高中语文学习大家要重视起来,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学习高中语文的时候要注重对知识点的掌握,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高中语文知识点,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2017年高三语文必修五复习【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课文内容说明

本文原是一篇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有一位诗歌爱好者,苦于欣赏水平不够,有些诗读不懂,有些诗的含义琢磨不透,写信向作者求教:“需要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欣赏诗的素养?”作者热忱地写了这封回信,详尽地阐述了诗歌的欣赏活动。

诗歌的欣赏活动是由诗歌特点决定的。作者根据诗歌的特点谈欣赏要求,举了许多例子详加阐释。总的意思是,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这种想像,再创造,作者又加以透辟的分析,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字:“泡”“找”“进”“猜”“补”。

第一,诗歌欣赏与诗歌创作是逆向的,“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读者的想像活动是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不过这种“再创造”,也不是创造一切,主要是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作者举三个例子(《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一首》)都是说明欣赏过程中的想像再创造的。

第二,“再创造”有时是“泡”。诗人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缩成精约的典型的诗歌形象,欣赏诗歌就要把它“泡”开来,还原到繁复的生活现象中。作者举《老马》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再创造”有时是“找”。诗歌是含蓄的,隐喻的,所以欣赏诗歌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韵味。作者举“采菊东篱下”诗句以及《祖国啊,祖国》《枫桥夜泊》三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再创造”有时是“进”。读者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了诗的客观世界中去。欣赏诗歌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诗人的启迪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作者举“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五,“再创造”有时是“猜”。“猜”是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诗歌形象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猜”,去“补充和阐发”。作者举《口供》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六,“再创造”有时是“补”。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跳跃性很大,因此需要加以填补、连缀。作者举《夜雨寄北》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二、学习重点说明

(一)全文内容的融会贯通

1.掌握纲与目的关系,达到融会贯通。

诗人创造了诗的形象,读者的欣赏活动则是一种再创造,这是全文的主旨,全文的纲。至于“泡”“找”“进”“猜”“补”,无论哪一点都是一种再创造,都是由“纲”派生出的一个“目”。理解了这种“纲”“目”关系,本文一系列的观点就融会贯通了。

2.明确诗歌的特点是研究欣赏活动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达到融会贯通。

例如,诗的特点是诗人通过想像创造诗的形象,抒发感情,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要通过想像再现诗的形象,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又如,诗的特点是浓缩,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要有“泡”这道工序。

又如,诗的特点是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要“找”出隐含的情思。

又如,诗的特点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精约,概括,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要“猜”,由一到十,由少到多。

又如,诗的特点是语言不连贯,断断续续,跳跃性很大,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要“补”,不连贯的地方要加以填补。

作者对诗歌欣赏有丰富的见解,丰富的见解来自对诗歌特点的把握,并根据诗歌的特点来研究怎样欣赏。抓住了这一点,就领会了精神实质。领会了这个精神,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怎样欣赏散文,就要看散文有哪些特点;怎样欣赏小说,就要看小说有哪些特点;怎样欣赏戏剧文学,就要看戏剧文学有哪些特点。推而广之,艺术除了文学之外,还有许多门类,各种门类的艺术怎样欣赏,都要从研究那一类艺术的特点入手。

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了2017年高三语文必修五复习【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记忆这些内容,更多的高中语文知识点请查阅学大教育网。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2017年高三语文必修五复习【墙上的斑点】知识点 2017年高三语文必修五复习【等待戈多】知识点 2017年高三语文必修五复习【谈中国诗】知识点 2017年高三语文必修五复习【中国建筑的特征】知识点 2017年高三语文必修五复习【变形记】知识点 2017年高三语文必修五复习【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知识点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资料资讯

上一条: 2017年高三语文必修五复习【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知识点 下一条: 2017年高三语文必修五复习【变形记】知识点

网友评论 共0条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