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2021-03-18 459
地理是一门文科类的学科,因此需要考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家的地理学习水平,为了帮助大家掌握好高三地理知识点,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高三地理知识点-港口的建设,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
一、
1、我国的北方大地常被称为“黄土地”,主要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两大地形区,东北平原主要为黑土地。
2、北方地区的交通主要以铁路为主。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是我国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的主要产区 。
4、北方地区为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
5、北方地区煤、石油、铁资源丰富。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
6、大庆、胜利、辽河、中原和华北等油田,是全国主要的石油工业中心。
7、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陆上以铁路、公路为主。
8、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的是大秦线;被称为“北大仓”的是东北平原。
9、北方居民的主食是面食,以小米为主食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10、北方地区苹果产量最大的地区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11、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是华北平原。
12、环渤海工业带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4。
13、南方地区面积约占全国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口500多万。
14、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属于 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15、南方地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稻是本区主要的粮食作物。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
16、南方地区出产多种亚热带和热带水果,其中产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是柑桔。
17、南方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南方水乡,船舶是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
18、被称为“紫色盆地”的是四川盆地。
19、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20、南方地区有“三大火炉”之称的城市是重庆、武汉、南京。
21、号称“华南大动脉”的水系是珠江水系,素有“水乡”之称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22、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面积占全国30%,人口约占全国4%。
23、西北区 要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西部新疆境内,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4、“西气东送”是将新疆塔北油气田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25、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自古以来被誉为“塞外江南”。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块块绿洲,是西北的粮棉瓜果之乡。
26、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石油、稀土的储量大,前景广阔。
27、我国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28、稀土矿主要分布在白云鄂博。
29、我国地势最低洼的部分位于吐鲁番盆地。
30、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该区重要的农业区有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地。
31、青藏高原既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又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拉萨以北的羊八井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蒸气田。
32、高原上第一条铁路— 从西宁到格尔木的青藏铁路(北段)通车,加速了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开发和建设。
33、有“日光城”之称的城市是拉萨。
34、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是高寒。
35、我国正在建设的我国最大的水电站是羊卓雍湖。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的是盆地是柴达木盆地。
36、我国藏族的主要聚居区在青藏地区。
37、台湾省最长的河流是浊水溪,最大的湖泊是日月潭。
38、台湾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祖国的宝岛”。
39、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部,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40、台湾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也是亚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园。樟树最为著名,樟脑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41、台湾已形成“进口— 加工— 出口”型的经济。出口商品中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42、台湾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平原。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高山族。
43、台湾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台北是人口最多的城市,第二大城市是高雄,最大的港口是高雄。
44、台湾享有“祖国东南盐仓”美称的地方是台湾西海岸。
45、台湾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农产品是樟脑。
46、大陆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省份是福建。
47、香港位于广东省珠江口东侧,毗邻广东省深圳市。它是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的200多个岛屿组成。
48、香港人多地狭,工业多属加工工业,以出口外销为主,对外贸易是本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49、香港的旅游业很发达,被誉为“购物者的天堂”和“东方明珠”。
50、澳门位于珠江口西岸,毗邻广东省珠海市,东隔珠江口同香港相望。
51、澳门现在成为以赌场收入维持其经济的旅游城市。70年代后,加工工业兴起,产品主要出口美国、香港和西欧。
52、我国北方“黄土地”的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棉花、花生和谷子。
53、我国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是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
54、我国四大区域中,降水量少,沙漠广布的是西北地区。
55、我国最大的钾肥厂分布在察尔汗盐湖附近。
56、我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
57、位于黄河下游的两大油田是胜利油田和华北油田。
58、在香港和澳门的中国血统居民中,祖籍最多的是广东。
二、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2、方向①上北法②指北法③经纬法
3、图例和注记①符号②文字与数字
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①山脊与山谷②陡坡与缓坡③断崖
5、地形剖面图的作图法①建立横座标②建立纵座标③画出交点④连接成线
6、疆域的四至点漠河(53°N),曾母暗沙(4°N),帕米尔(73°E),乌苏里江(135°E)
7、陆疆和陆上邻国20000多千米。邻国15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锡不越老缅)
8、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
9、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10、领海和内海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琼州海峡。
11、主要岛屿和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12、三级行政区的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
13、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省会及位置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港澳是特别行政区。
14、中国人口数量12.95亿(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13亿(2005年1月6日)
15、中国人口的突出特点①人口基数大②人口增长快
16、中国民族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17、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8、主要山脉及其分布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
19、四大高原青藏(高寒)、内蒙古(平坦)、黄土(黄土)、云贵(崎岖)
20、四大盆地塔里木(最大)、准噶尔(最北)、柴达木(最高)、四川盆地
21、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2、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
23、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②交通③水力
24、我国的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高寒区。
25、冬、夏季气温分布的总特点①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②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
26、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200mm、400mm、800mm、1600mm。
27、雨带的推移与降水的季节变化
5月(南岭)、6月(长江流域)、78月(华北、东北)、9月回撤。
28、我国的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29、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0、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31、我国的灾害性天气旱灾、洪涝、寒潮、台风。
32、我国的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200mm年等降水量线
33、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
34、主要淡水湖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洪泽湖(苏)、巢湖(皖)
35、主要咸水湖青海湖(青)、纳木错(藏)
36、河流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
37、长江的源流概况源头(唐古拉山)、上中下游划分(宜昌、湖口)
38、长江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黄浦江
39、长江的开发利用葛洲坝、三峡、黄金水道
40、黄河的源流概况源头(巴颜喀拉山)、上中下游划分(河口、旧孟津)
41、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渭河
42、黄河的开发利用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
43、珠江水系西江、北江、东江
44、京杭运河六省市(京、津、冀、鲁、苏、浙)、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
45、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量、运速、运价)
46、主要铁路干线5纵3横(京沪,京九,京广,焦柳,宝成-成昆、京包,陇海,浙赣-湘黔
47、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株洲、徐州、上海、商丘、南昌、洛阳、宝鸡、昆明等
48、长江对外贸易港宜宾、重庆、宜昌、武汉、九江、芜湖、南京、张家港、南通、上海
49、沿海十四个开放港口城市大秦天、烟青连,南上宁温,福广湛北。
50、主要的商业中心上海、北京、天津、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
51、主要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文化宝藏、革命圣地、民族风情。
●区域和区域差异
考点 详解
区域的含义 l 是指地球表面的某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指标方法划分的空间单元,这些空间单元之间的界线有明确的,也有过渡性质的。
区域差异 1、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运用区域比较法研究;区域内部有整体性,运用综合分析法研究;
2、区域比较的方法:(附表在后)
区域比较的方法
大项 小项 内容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 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相邻关系
气候 1、气温特点;2、降水特点;3、气候类型概括;4、特殊气候现象。
地形 1、地形单元;2、地势特征;3、主要地形类型;4、特殊地貌景观。
水文 1、主要河流水文特征;2、主要湖泊水文特征;3、其他湿地水文特征。
植被动物 1、地带性植被;2、典型动物;3、特殊物种。
土壤 1、地带性土壤;2、特殊的非地带性土壤;
自然资源 1、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等资源构成;
2、 资源优势及其问题;
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民族民俗 1、人口规模及密度;2、人口分布;3、民族。
语言及文化 1、语言种类;2、宗教信仰;3、民俗文化;4、现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
生产活动 1、 农业(作物、熟制、农业类型、在世界农业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农业区、农业区位条件);
2、 工业(工业部门构成特征、工业区位条件、工业区及其重要工业城市)
其他 其他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地理事物。
中国的区域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地势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明显随季节变化。雨热同期,温暖湿润 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河谷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水文 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雨水为主。 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咸水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 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高山湖泊众多,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植被、土壤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 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层稀薄,有机质含量低。 高寒荒漠广布,水分条件稍好地区有高山草甸、灌丛和山谷森林。冻土广。
区域分异主导因素 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是决定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基础知识与原理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 背景: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另一方面,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因此,为了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结论: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导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
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如各种工程方案的优、缺点比较,结合区域地理考查相关内容,影响工程建设的区位因素等。这一部分内容一般不属课标要求考查的重点。
3.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标要求的核心问题,侧重考查学生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结合不同的资源类型、区域特征,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对资源输出地和资源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和不利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要注意对资源调配所涉及的有关区域(工程建设沿线地区)的影响,如西气东输工程沿途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区,对于沿线地区同样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加**机会、解决沿线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等积极影响,工程建设也可能产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等相关负面影响。又如,北煤南运对于沿线地区会加大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压力、运输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归纳: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结合世界、中国各类能源、资源分布图,要求学生关注各类能源、资源的分布、运输线路、沿线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其中重点是该类资源的特征、分布;输出、输入、沿线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线路的走向及影响选线的主要因素;沿线地区该种资源的补给需求状况;调配后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二、产业转移
1.概念: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开发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环境因素、资源问题等。
相关案例:
(1)二战后,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其主要因素是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2)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产业向西部、南部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因为东北部地区的环境、资源问题。该产业转移有利于东北部地区环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发展其它产业,也可能造成**问题和经济衰退。
(3)近年,台湾大量机电、IT企业向大陆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寻找新的市场。
(4)近年来,广东珠三角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山区和两翼转移,其主要因素是为了实现区域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当然其中也有山区和两翼地区的比较区位优势)。
3.国际三次产业转移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是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20世纪80年代我国抓住了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完成了轻重工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0世纪90年代我国承接了大量制造业的国际转移,进入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阶段,使机电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主导产品。
新世纪以来,我国积极承接以IT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还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全球IT制造基地。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并已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4.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的三大特点:
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在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本国的环境压力,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加上《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这些国家为完成减排温室效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
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来越多。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西部进行投资。东部地区外商到西部地区再投资,也已成为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和消化提升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
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5.国内产业转移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的衰退,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实施,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如果中西部地区努力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本地区成为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那么中西部地区将成为好的产业转移承接地。
6.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与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第一次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传统制造业(服装、纺织、电子元件等)大量向珠三角地区转移,这次产业转移一方面加快了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使珠三角地区环境污染加重。第二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广东欠发达地区、甚至“泛珠三角”地区转移,而珠三角地区则通过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珠三角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珠三角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突出表现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压力,珠三角经济体本身存在的缺陷(地理空间有限、资源约束越来越严重)、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因此珠三角地区必须调整并优化承接国际产业的结构,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着力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有步骤地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进行产业转移。
今年3月,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产业转移”迅速成为各级政府、各地企业广泛关注的热点。《意见》重点提出了扶持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措施:一是给予用地政策支持。二是给予园区外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三是确保园区电力供应。四是加强园区企业用工培训。通过教育扶贫或委托培养、培训等方式,由省属和珠三角地区有关技工学校、职业技术院校为山区及东西两翼培养紧缺专业的技能人才。五是加大对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
7.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转移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承接地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可经使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地理景观,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往往由乡村地区变为高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4)改变劳动力**的空间分布:产业转移地往往会出现**机会减少,出现失业人口增加的现象;而对于产业承接地则可增加**机会,缓解**压力。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评价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自然方面: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
◆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农业、工业等
如:上中游河道特征——河谷狭窄,比降较大,多急流,水力资源丰富
下游河道特征——河谷较开阔,通航便利
2、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根据“资源优势”确定流域开发方向
◆资源开发:
水能资源开发——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有利于发展高耗能工业。
水资源开发——旅游、灌溉、养殖、航运等。
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教育等。
土地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
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矿产开发基地,建立相应的工业部门(利用廉价电力)。
旅游资源开发——做好旅游规划,发展交通,发展旅游业。
◆生态(恢复)建设:
矿产资源开发:①矿产资源开发导致植被破坏,产生的废石、废渣占用大量土地;
②不合理的开采引发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③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废渣、废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环境。
3、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根据“存在的问题”确定流域的治理措施
◆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施;②工程护坡、打坝淤泥等工程措施;③进行小流域治理。
◆对河流污染的治理措施:①关闭污染较重的小工业;②对工农业及生活污水进行治理;③减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④调整生产过程,适当在洪水期排污。
◆对生物资源破坏的治理措施: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适当迁出保护区内的居民;③调整农业结构,控制人类活动(如交通建设);④宣传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农业
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或图示信息,弄清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与区域农业发展的相关程度,从光热、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农产品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国家政策、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等方面评价其农业区位条件。
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分析:
区域农业布局体现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和改造,以适应为主。农业生产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否则,会陷入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恶性循环。
不同自然因素对农业布局有不同影响,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地形:从宏观看(大区域图)——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湿地(湖区、库区等)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从微观看(小区域,通常为等高线图)——坡度较大的山地适宜营造水土保持林,较缓处可发展经济林木(如茶叶、果树等)或修筑水平梯田,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可发展种植业,湿地发展水产养殖业。
气候:热量——不同热量带有各自的典型农作物品种。水分——不同的干湿状况决定不同的用地类型:湿润地区—水田,半湿润地区—旱地,半干旱干旱地区—草地。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高三地理知识点-港口的建设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高三地理知识点的记忆,这样才能熟练的运用知识点进行作答,从而取得好成绩。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高三地理知识点-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高三地理知识点-钓鱼岛的地理结构 高三地理知识点-宇宙中的地球 高三地理知识点-季节的判断解题思路 高三地理知识点-能源的开发利用 高三地理知识点-人文地理部分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资料资讯
上一条: 高三地理知识点-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下一条: 高三地理知识点-能源题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