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2021-03-18 332
学习贵在掌握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学习效率才能提高,我们才能在考试中取的好成绩,下面学大教育为大家带来2016年高考冲刺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总结,希望有助于大家学习。
(一)分析人物形象题答题格式:身份职业地位+性格特征(有的题目需要具体分析)
刻画方法
作用效果
抓住细节描写
符合人物身份、地位、遭遇、个性、心理的细节描写。
抓住人物描写
外貌肖像、神态动作、特定心理、个性化语言等直接描写。
抓住侧面描写
旁侧的人对人物的情感、态度、感受、评价。
抓住事件情节
关注情节设置的刻意讲究之处,关注事件反映出来的人物特质
抓住环境描写
渲染烘托人物性格、心理、命运、结局
(二)景物描写特点作用题答题格式:手法使用+解释分析+内容作用+主旨作用+表达效果
景物描写
关注修辞,意象,画面,声色,动静,观察角度,意境等。
作用
渲染特定气氛,交代事件背景,为内容、情节铺垫,奠定感情基调。
烘托人物感情,衬托人物性格,预示人物命运,
展示社会风貌,揭示社会本质,
推动情节发展(展开情节,转换情节,推动情节),
揭示文章主题。
(三)常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答题格式:找出手法+具体解释+作用效果
抒
情
方
式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直接出现喜、怒、哀、乐、愁、怨等情感词句。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象征)、托物寓理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即事抒怀)
借用典故(借典抒情、委婉含蓄
表现手法
描写手法
对比
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
(反衬)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另一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烘托
渲染
通过环境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类比
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象征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以小见大
通过小事件小事物表现大事件大道理,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正侧结合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白描
使用简练的笔墨勾勒事物、不加烘托、不加渲染、不设喻、不修饰、刻画形象。
动静结合
景物描写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赋比兴
铺陈叙事为赋;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为兴,在兴中又兼有比喻手法为“比兴”
点面结合
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概括性描写有机结合。“点”,可以着眼具体细节,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突出广泛的社会、人生意义。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物的形象状态,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客观(眼前物象、景象)为实,主观(寄寓物象景象中的思想感情)为虚。“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未来之境。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引发联想,意味无穷。
联想、想象
联想: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设想,创造出新的景象的思维过程。联想、想象都称为“虚”写。
扬抑
先扬后抑(为抑先扬)、先抑后扬(为扬先抑),常常与反衬并用。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意象组合
名次与名次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直接拼合,省略连接词语,剪辑组合,巧妙构成画面,营造独特意境。
细节描写
真实、准确、传神、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色彩
色彩词丰富,画面感强。明丽的色彩可以渲染传达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之情。
观察角度
变换角度,全面立体(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由下而上)
视觉、听觉
色彩、画面、声音、动感、生机
修
辞
手
法
排比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语势,突出特点,使感情更加浓烈;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其作用是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比喻
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化深奥为通俗、化平淡为生动、突出事物或景象的特点、形象、鲜明、生动、传神、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
拟人
将物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和情感,使事物特色鲜明,更加别致而富有情韵,生动形象,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对比
两相对照,特征各异,反差强烈,立场清楚,态度鲜明,爱憎褒贬强烈。
夸张
使事物、景象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强调某一特点,寄托浓烈情感,使想象奇特、浪漫、奔放。
反复
音韵回环之美;强调特点;强化感情。
对偶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用对偶,句子整齐,表义凝练,抒情酣畅。
引用
含借用、化用,突出特点;增强文化渊源所带来的意味,扩开背景和深度;使语言生动传神(比如引用口语);便于巧妙含蓄委婉地抒发情感(典故等)。
双关
利用谐音、语义关系,便于巧妙含蓄的抒发情感,意味深长。(表层与深层意思挖掘)
反语
(反讽)
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或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借代
化繁为简,典型精炼,强化特征,突出形象。
通感
以不同感官的感受突出事物和景象的特征,巧妙生动。
反问
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态度和感情。
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使语句富于变化。
顶真
增强韵律节奏感,旋律优美;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跌宕起伏,便于抒情。
表达
方式
着眼
语言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大表达方式)、说明[MVC:PAGE]
(四)谋篇布局答题格式:结构方式+具体分析+作用效果
结构
总分式:总分 分总 总分总
递进式(层进式)
并列式
伏笔
照应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情节自然,合情合理,同时能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使文章出色生辉,峰回路转,具有独特魅力,照应的作用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紧凑。
蓄势
铺垫
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使情节具有合理性。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娓娓道来,层层铺垫,步步发展,引人入胜,制造强烈的悬念,为高潮蓄势。
抑扬
先扬后抑(为扬先抑)先抑后扬(为扬先抑),常常与反衬并用。
先抑后扬:现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而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的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以突出强调事物(人物)的特征。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过渡
承上启下,使内容连贯,文脉畅通,使结构严密,衔接自然。
倒叙
悬念
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结果,以引起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淡枯燥和结构的单调呆板。
突转
突转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掀起叙述的波澜,使情节起伏跌宕,加强故事的戏剧性,耐人寻味。
开门
见山
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作用是使文章观点更明确,结构更清晰,更具说服力,便于读者迅速地把握主题并推想全段全文内容。
卒章
显志
文章结尾时显示中心,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总结全文,强化主旨,使结构完整,水到渠成,收束刚劲有力,起强调作用。
线索
线索,往往是指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脉络。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实际的物件,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线索往往会在文章的标题、开头、过渡、结尾处或者段落中安排一些起统摄、提挈、凸现作用的句子。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抓住这词语、句子,找准文章的线索,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有的线索单一,有的明暗并存,有的纵横交叉。
选材组材方式
主次
详略
详写部分具体详尽,略写部分简要概括。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作用是重点突出,线索清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以小
见大
抓住看似平凡琐碎的微小细节、生活小事来叙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准确、传神,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五)人称使用题答题格式:使用了什么人称+人称特点+表达效果
人称
作用效果
第一人称
我
我们
叙述亲切自然,事件有如作者亲历,真实可信,便于直接表达自己人的思想情感和褒贬态度。
第二人称
你
你们
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有如直接面对对方倾诉、呼告、告白,可将强感染力,增强抒情效果,便于表达浓烈的感情,真切自然。用于物,有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
他(她)
它
旁白式的叙述,不受时空限制,叙写自由灵活,便于多角度展开,表达情感态度比较客观公正。
(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答题格式:本义+具体含义+深层含义+分析解释
方面
具体解释
语境
实际表达的语境义,前因后果的关联义
情感态度
蕴含句中的情感心理,潜藏句中的褒贬态度
有意强调和暗示的词语
注意有意强调和暗示的意义,并解释出来。
指代
语句的具体指代义
修辞
形象语句的本义,含蓄句子的明晓义,双关句子的深层义
哲理
精辟语句的哲理义
(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答题格式:内容+主旨+结构+表达效果
段落
内容主旨
结构
表达效果
开头
开篇点题,引入话题
交代环境、背景
奠定感情基调
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形成对比
形成呼应
生动形象,
富有蕴味,
更加强烈突出,
富于表现力。
中间
概括本段段意
由写什么转入写什么
承上启下,过渡自然,上下文紧密衔接,引出下文的内容
结尾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卒章显志,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八)标题赏析题答题格式:修辞+具体义+深层义+中心主旨+结构+艺术效果
方面
作用
举例
内容
修辞手法
点出写作对象
交代环境背景
暗示氛围基调
表明观点态度
概况主要事件或主体内容
《哭泣的圆明园》
《岳桦》《马樱花》、《乡村的瓦》
《一幅烟雨牛鹭图》、《山阴道上》
《哭泣的圆明园》
《阳关古道苍凉美》《总想为你唱支歌》
《云南看云》、《木车的激情》
结构
线索
行文思路
《药》《项链》
《书房的窗子》
主旨
与中心相扣合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阳光的香味》
《总想为你唱支歌》
艺术效果
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引起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文赤壁》《行吟阁遐想》
《时间怎样地行走》
(九)语言风格与语言特色答题格式:语言特点+表达技巧+举例分析+表达效果
语言风格特点
语言优美,辞采富丽,精辟深刻,富于哲理,典雅凝重,底蕴深厚,地方色彩,乡土气息,犀利辛辣,愤激尖锐,幽默诙谐,活泼生动,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平白如话,不加雕饰。
语言表达技巧
多用修辞,整散结合;引用诗文,增强文化底蕴;个性化语言[MVC:PAGE]
(十)概括主旨中心题答题格式:通过什么+表达了什么
第一步
第二步
内容概括(概括段落层次大意)
情感观点态度
通过
记叙什么事件?
描写什么景物?
分析什么原因?
介绍什么情形?
表达了
表明什么态度?(爱憎褒贬)
寄托什么情感?(倡导或批判)
揭示什么道理?(呼吁警示)
表达什么愿望?(向往理想)
说明:
①建立文本意识。题目都源于原文,而答案与原文的关系则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关系,看得见,却又看不清。命题者依据选文,考生答题也要依据原文,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
②建立问题意识。考生一定要围绕“问题”对应回答,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作几答,怎样问就怎样答。
③建立得分点意识:考生要有得分点意识,得分点与赋分紧密联系。选做2、3题各6分,一般概括2一3个要点即可,探究题8分,一般要有观点+分析,其中观点2分,分析3点,各2分。
④建立关键词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也是阅读题命题的原则之一,考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语,提取答案要点。文中的关键词句实际上就是答案要点,考生要学会从文中寻找,并利用其提示作用提炼出答案。
⑤建立术语意识。按上述表格牢记、熟背、会用。
⑥思考答案的出发点:人物、情节、环境、结构、语言、手法、主题等七个方面。
上文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了2016年高考冲刺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总结,希望我们能够认真阅读,更多的高考语文辅导内容,请查阅学大教育网。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考场答题必备公式 2017高考化学答题顺序及方法总结 2017年高考物理冲刺专题卷阅读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方法及技巧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资料资讯
上一条: 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辅导《如何快速提高语文能力》 下一条: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孟子见梁襄王知识点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