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农研究生服务乡村振兴案例|生态沟域实践团队:学习践行两山理论 服务首都生态沟域

北京农学院 2021-06-16 203

北京全市面积1.6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地面积62%,因此,山区的发展是北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后劲所在。近年来,北京生态涵养区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态成绩单。2010年12月,市政府出台文件支持发展沟域经济,并纳入政府折子工程。2018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沟域经济”调整为“生态沟域”,北京山区发展在“山重水复疑无路”关闭矿山的背景下,实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迎来了生态沟域建设的黄金时期。

生态沟域建设是北京全面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是推动山区生态涵养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是全面深化改革、科学布局生态空间的新载体。目前,北京生态沟域建设延伸到门头沟、怀柔、密云等7个山区和顺义浅山区的45个乡镇、398个行政村。但随着生态沟域建设的不断深入,开始出现沟域之间发展不均衡、沟域产业发展特色不够突出、沟域基础设施供需失配、社会投入缺乏保障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生态建设处的支持下,北京农学院研究生生态沟域实践团队在何忠伟教授的带领下,参与京郊门头沟、房山、延庆、昌平、密云、怀柔、顺义、平谷等8个区生态沟域建设的规划和评估工作,学习和践行两山理论,服务首都生态沟域建设。

“最近这段时间跟随专家团队一同前往京郊进行实地调研,在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到当地的农户,为首都山区特色产业的培育、市民休闲、京郊农民收入等方面付出自己一份力量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在实践中求得学问长了本领。”北京农学院生态沟域实践团队成员梅雨婷说。

学以致用,守护首都的绿水青山

“以前我们这里还是一片荒山,一到下雨天到处都是泥水,村里的人都外出务工。但是近些年我们这里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水变得清澈起来,河边护岸种植了海桐、小叶黄杨等各种各样的树木,还安装护栏,道路得到了修缮,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的出行问题了,生态环境变好了,村子里的人也变多了,在政府的支持下和专家团队的帮助下,我们这里已经从人见人愁的荒山沟变成了人见人爱的生态谷。”密云区古北口镇的村民激动地说。

“十四五”时期,密云区生态沟域建设持续服务于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坚持走优先、绿化发展路,最终把生态涵养区建成展现北京美丽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的典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绿化发展示范区,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北京山区特色。”密云区农业农村局张天杰局长如是说。

实践团队成员徐伟楠说:“在古北口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参加座谈会之后,对古北口镇生态沟域的建设有了更为深层次的认识,古北口镇的生态沟域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突破,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和农户的交流真正了解农户对生态环境治理的迫切需求。因此做科研不能只停留在学校,深入山区才能获得生态沟域建设的第一手数据,将研究和学习与山区发展紧紧捆绑在一起,才能学以致用。”

房山区河北镇历史悠久、风光秀丽、青山环抱,镇内名胜古迹较多、旅游资源丰富。河东村正位于房山区河北镇以东3公里处,附近有铁瓦寺、房山将军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石花洞风景名胜区、七渡花果山等旅游景点,有房山磨盘柿、北京补花、张坊磨盘柿、金北联红小豆、甜酱黑菜等特产。近年来在河北镇河东村小港沟生态沟域建设引领下,加大力度、下真功夫治理河东村生态环境,并依托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打造成了一个绿色美丽、山清水秀的小村庄。

团队成员徐伟楠说:“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河北镇河东村优美的生态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有山有水,村民安居乐业,正是生态沟域建设让这里展现出了其独有的美丽。与村民的访谈调研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她们对生态沟域建设的支持,村民们现在所处的舒适优美、整洁卫生的宜居环境离不开大家对生态的保护。”

特色产业培育,藜麦景观田绽放京郊

门头沟区2019-2020年重点打造雁翅镇田庄沟域及潭柘寺镇禅意悦心谷沟域使用生态沟域资金3020万元,全部足额用于生态沟域建设。在生态沟域建设的基础上,沟域内低收入农户提前一年超过低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线。通过生态沟域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富民的目标。

门头沟区因地制宜,聚焦特色产业。其中藜麦是清水花谷生态沟域下清水村的主导产业,实践团队成员张红在经过调研后向大家介绍到:“藜麦不仅是一种经济作物,同时还是一种观赏植物。进入秋季后,藜麦的颜色由绿色逐渐变成黄色、红色,火红的藜麦绘成了一幅美丽画卷,成为了花谷一道美丽的风景,甚是好看。”

“我们村现在可好了,不用出村子,只要你愿意,有的是活干,干活就有工资。地里种的这些庄稼我们就忙不过来,不过大家伙心里都高兴呀,因为干得多,挣得多呀,平平常常的一年就能挣个两万来块呢!”下清水村村民王进军一边忙着收藜麦一边高兴地说。

下清水村党支部书记王进生说:“今年藜麦种植在花谷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9月初开始变红以后就有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十一小长假期间景区接待了有2万多游客,集体收入增加了,花谷也成了网红打卡地。”为了恢复饱受开采摧残的矿山,下清水村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整合小流域治理,打造出集赏花、摄影、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清水花谷”生态观光园区,让废弃矿山荒沟变身花海,同时还解决了80名低收入村民的**问题。

门头沟区生态沟域建设着重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在淤白村打造“芳草淤白”精品民宿产业,在田庄村打造红色旅游休闲产业,在高台村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房山区在黄土店村建成“坡峰岭红叶”品牌景区,13个酒店式民俗院落云上石屋,“姥姥家”“桃叶谷”等30个精品民宿,通过环境升级,带动更多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吸引更多村民返乡**创业,满足更多游客更高层次的休闲体验需求,发挥更多的乡村生态资源价值。

提业帮扶,“小榛子”释放“大能量”

怀柔区汤河口镇通过发展庄户沟门、汤河口等村500亩大榛子种植,形成了一道亮丽的生态风景线。眼下正值榛子生长茂盛的季节,据了解,开春时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农户们对树苗进行松土、除草、浇灌等工作,正是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成片的榛子树长势喜人,蔚为壮观。

为让低收入群众受益,自2017年起,汤河口镇就在庄户沟门、汤河口等村发展种植大榛子,通过土地流转,优选特色品种,建设种植园区等方式发展大榛子种植产业,进而拓展低收入群众产业帮扶、**帮扶渠道,优先雇佣低收入户参与大榛子的种植管护工作。当前,庄户沟门村发展种植大榛子,并计划打算下一步与村里精品民宿配套发展榛果采摘产业。

“现在,让村里低收入群众在家门口种榛子,不用出去干活,每天就能获得150元的收入,这榛子树现在可当真是变成了摇钱树,看着这几十亩的大榛子长得这么茂盛,我们心里头也高兴!”参与榛子种植调研并帮助榛果采摘宣传的团队成员王茂安脸上洋溢着笑容并如此说道。

由于气候、土壤条件适宜,汤河口镇果树长势良好,据了解,大榛子进入盛果期后预计每亩种植园能收获500斤鲜果,达到一万元的经济收益,下一步汤河口镇还将坚守生态底色,在生态沟域建设过程中通过引入鲜果采摘和公司回收等方式创造收益,通过发展生态绿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帮助农民持续增收。

传承红色文化,助力打造浅山品牌

2020年,按照北京生态沟域总体布局和五大工程实施内容,顺义区继续实施舞彩浅山沟域提升工程,推进浅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休闲农业十百千万工程、推进精品民宿,统筹兼顾,实现文旅融合,增强浅山地区的社会发展服务承载能力。

近几年,基于浅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及文化内涵,顺义区大力举办旅游登山文化节、樱桃采摘旅游文化节、舞彩浅山越野挑战赛、灶王文化节等活动,积极宣传推介顺义名优特、农副产品、文创产品,不断推进文旅融合,打造浅山旅游品牌,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发展,为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2019年,浅山核心景区接待游客50万余人次,在五一、十一等重要节假日,日均游客达到1万人次以上。

北京农学院生态沟域实践团队一行来到顺义区龙湾镇,实践团队成员孙志成说:“来到这里之前就专门了解过焦庄户地道战遗址,一到这里果然名不虚传,不虚此行,如此厚重的红色文化氛围,令人不由心生敬仰之情!”

顺义区龙湾屯镇的焦庄户民俗旅游村,是顺义区发展红色旅游的样本项目。围绕“焦庄户地道战遗址”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进行红色旅游主题教育活动,是顺义区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一环。此外,为进一步推动红色产业发展,在龙湾屯镇柳庄户村投入400万元,开展红色文化广场建设、教育培训课程研发、数字化平台升级、红色文化品牌打造等工作。

顺义区龙湾屯镇副镇长骄傲的向志愿团队进行介绍:“我们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还将以2021年第九届樱桃大会为契机,打造樱桃产业带,传承顺义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深入推进文旅融合,目前已确定建设项目22个,主要涉及浅山等地区7个特色村庄、10个休闲农业园区、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建设、1个星级民俗村建设。”

问需于农,助力低收入农户实现增收

2020年延庆永宁镇通过实施环境整治,村庄节点景观化建设,道路沿线绿化美化提升,食用菌等产业扶持项目建设4条提升沟域的工程建设,带动300余人**,增收400余万元。为了进一步了解延庆区低收入农户的生活状况,围绕生态沟域的建设是否从根本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是否有效促进了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政府的补贴是否解决低收入村的困境等问题,实践团队前往延庆区下虎叫村等低收入村进行实地考察,并提供对农户提供志愿服务活动,问需于农,助力脱低。

“我们村是名副其实的低收入村,地理位置偏远、人口规模小、老龄化严重、文化水平不高、收入较低,在政府的支持带动下特色产业刚刚起步。我们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有限、基础薄弱,人口老化、劳力缺乏,配套不足、生产落后,品牌不强、效益不高等方面。”下虎叫村的村干部表示。

结合下虎叫村实际情况,调研分为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两个部分,分别就问卷的问题对当地农户和村干部就问卷进行询问。实践服务小组深入下虎叫村进行实地考察,对下虎叫村村容村貌进行美化设计,提出栽种月季、紫藤等花木品种,协助下虎叫村打造以“虎文化”为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新农村发展模式,同时根据村里的自然条件,建议开展健康养老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实践团队随后来到山楂小院,团队成员王茂安了解到:山楂小院是下虎叫村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和载体,也是村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借助民宿旅游,村里还搞起了“跨界”, 将下虎叫的农产品送到了城里人的餐桌上。我们团队与农民“零距离”接触,在为当地低收入农户提供帮扶意见的基础上,充实了学生知识结构,收获了一片新天地。

自2009年起,北京农学院生态沟域实践团队在何忠伟教授的带领下,一直开展北京山区生态沟域建设的实践活动,足迹先后遍布门头沟、房山、顺义、怀柔、密云、延庆、昌平、平谷等京郊地区,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积极宣讲两山理论,主动参与北京山区生态沟域建设,先后完成了重点生态沟域评估报告、生态沟域评价指标体系、生态沟域发展典型案例等研究任务,勇于担当时代责任,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论,助力首都乡村振兴,从京郊大地上吸取营养,增长实践能力。今后,北京农学院生态沟域实践团队将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继续前行,在首都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征程中成长成才。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北京农学院参加北京科技小院扩面提质工作推进会 66家龙头企业到北京农学院招聘毕业生 政府、企业、高校共搭**平台 促**出“实招”出“暖招” 北京市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组)在北京农学院圆满举办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副主席吴薇、北京市教育工会主席宋丽静指导青教赛工作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北京农学院资讯

上一条: 北京市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组)在北京农学院圆满举办 下一条: 北京农学院参加北京科技小院扩面提质工作推进会

网友评论 共0条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