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例分析 2021-07-20 925
成都七中高2022届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试题 2020.3.10
时限: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卫风·氓》这类偏于叙述的诗篇,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的,而不能简单地称为叙事诗。《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如果说,“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比兴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诗人所广泛继承,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后世诗歌中的兴象、意境等,都可以在《诗经》里看到萌芽。后代的民歌和模仿民歌的文人作品中,以兴句起头的很多。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以及魏晋时期许多文人的创作中,都不乏其例,这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而兴句和所咏之辞融为一体,构成诗的意境,则是《诗经》比兴发展的更高阶段。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
1.下面对于《诗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4分)
A.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是从《诗经》发端而形成的,后世的许多诗人都从《诗经》中汲取营养,得以哺育。
B.《诗经》中有叙事的史诗较少,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像《卫风·氓》这类典型的叙事诗,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的。
C.抒情诗是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这主要是因为从开辟了抒情言志先河的《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
D.后人所说的“风雅”精神,就是对《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概括。
2.下面对《诗经》中有关“比兴手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4分)
A.《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的发展,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B.《诗经》中的兴,其早期的作用比较单一,仅帮助诗歌起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但仍为后代诗人所喜爱。
C.比兴,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由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构成的。
D.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以及魏晋时期许多文人的创作中,都存在着继承《诗经》起兴手法的鲜明例子。
3.下面对全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4分)
A.《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因此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以及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B.“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文章是以此来证明屈原继承了《诗经》的创作传统。
C.《诗经》中的抒情艺术,塑造的艺术形象,创设的艺术境界以及关注现实的精神,对我国后世诗歌的发展一直影响深远。
D.后世诗歌中较明显地继承了《诗经》比兴手法,《诗经》比兴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兴句和所咏之辞融为一体,构成诗的意境。
二、古诗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木瓜
《诗经》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琼琚、琼瑶、琼玖,均指佩玉。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4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录的诗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B.本诗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
C.诗中回报的东西价值总比受赠的东西昂贵得多,以此来表达对对方情意的珍视,表露对对方的爱慕之情,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也代表了感情的轻重。
D.本诗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是诗经的一大特点,通过一唱三叹的咏唱,使全诗的感情一步步加深。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头吟
西汉 民歌①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②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③!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注】①这首诗的作者历来颇受争议,一说这是一首来自民间的作品,而《西京杂记》里称这首诗是“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一女子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②躞蹀(xiè dié):小步行走的样子。③簁簁(shāi):鱼跃貌,形容鲜活欢快的样子。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本诗开篇前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高山上洁白的雪和云间清亮的月喻指姣好明丽的容貌和纯洁美好的人格,也喻指纯洁无瑕的爱情,意蕴丰厚。
B.第三句中“有两意”与下文“一心人”形成对比,揭示出现实中的爱情与期待中的爱情矛盾的状态,表现出女主人公对被弃的无奈以及对忠贞爱情的渴望。
C.“东西”是偏义复词,这里偏用“东”字的意义。“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是女主人公设想别后自己在沟边独行,过去的爱情生活将如沟水东流,一去不返。
D.“凄凄”四句忽然一笔宕开,说一般女子出嫁总是悲伤而又悲伤地啼哭,但女主人公却认为只要嫁得一个情意专一的男子,白头偕老永不分离,就算很幸福了。
6.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8分)
答:
三、名句默写填空(40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2分,共40分)
(1)_______________,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小雅·采薇》)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5)呦呦鹿鸣,________________。(《短歌行》)
(6)_______________,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
(7)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8)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9)《氓》多处运用比兴手法,托物寓意,借物言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借叶子由鲜嫩而至枯黄的景物变化来比喻出女主人公由青春貌美到年长色衰以及感情生活的变化。
(10)《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短歌行》中化用《史记》中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现作者求贤若渴心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归园田居》中用比喻和双关表达厌恶官场,感叹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也点明了本诗的主旨。
四、文言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 ,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臣既受命于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目 目: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合 合:交锋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11.把文中画横线的第1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把文中画横线的第2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写(8分)
13.请用规范汉字抄写下面一首诗。(8分)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2000年上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附答案 2003年上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附答案) 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上海)附答案 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2002年上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题例分析资讯
上一条: 2021高考全国乙卷英语试题 下一条: 安徽省蚌埠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