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2021-07-16 422
【导语】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然需要。建⽴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学习感到有序⽽轻松。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上学期语⽂第三单元复习提纲》,供⼤家查阅。
初⼆上学期语⽂第三单元复习提纲篇⼀
《故宫博物院》
⼤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读者既从中获得了对故宫的⼀般性了解,又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豪感。
课⽂第1段交代了故宫的位置及历史沿⾰,使读者对故宫产⽣整体印象。它地处“北京的中⼼”,是“城中之城”,即可让⼈看到故宫的规模之⼤,以及地位之⾮同寻常;故宫又叫“故宫博物院”,是着眼于它的丰富的收藏品⽽⾔的;它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历史”,这就突出了故宫在今天所具有的独⼀⽆⼆的历史意义。
第2段统观故宫全局,先⼤笔勾勒出紫禁城的整体布局,然后指出故宫的特点: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后⽂对故宫各建筑物的介绍就充分体现了故宫的上述特点,⽽故宫的这些特点和它本来是封建帝王的居住地,是⼤⼀统封建帝国的象征相适应的。下⾯就根据课⽂从⼏⽅⾯来看故宫的特点。
宏⼤壮丽:
紫禁城的城墙⼗⽶多⾼。
宫城呈长⽅形,占地72万平⽅⽶,有⼤⼩宫殿七⼗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多⽶宽的护城河。
三座⼤殿矗⽴在七⽶多⾼的⽩⽯台基上。
太和殿俗称⾦銮殿,⾼28⽶,⾯积2380多平⽅⽶,是故宫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黄⾊的琉璃⽡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正⾯是12根红⾊⼤圆柱,⾦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彩鲜明,雄伟壮丽。
建筑精美:
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桥。
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汉⽩⽟栏杆围绕着,上⾯刻着龙凤流云……⽅台两旁有六根⾼⼤的蟠龙⾦柱,每根⼤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条巨⼤的雕⾦蟠龙。……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雾,有⾏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焰。
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起,正中安放着⼀个⼤圆鎏⾦宝顶,轮廓⾮常优美。
紫禁城布局统⼀体现在很多地⽅:紫禁城东西南北各有⼀座城门;城墙的四⾓上,各有⼀座⾓楼;三⼤殿规模不同,⽤处不同,⽽从外观上看属同⼀组建筑;紫禁城前后两⼤部分的建筑基本上相对称,如三⼤殿和后三宫遥相呼应。
⾄于故宫所具有的独特的我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则在建筑材料、彩画、雕饰及建筑物式样上都很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如汉⽩⽟⽯桥、汉⽩⽟栏杆、琉璃⽡、红⾊⼤圆柱、⾦琐窗、朱漆门、龙凤雕饰、太和殿民族味道浓郁的造型等。故宫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三⼤殿在故宫的中轴线上,这种严整的布局,以及同组建筑物之间讲究同中有异、不同组建筑物之间讲究对⽐与呼应,使得故宫的布局严整⽽不失于死板,这都是我国传统审美观的表现。
课⽂以三⼤殿中的太和殿作为重点,详细介绍了它的⽅位、外观、内部装饰以及功⽤,这样,读者既对故宫的“⼼脏”——太和殿有了⽐较全⾯的了解,又能够由点到⾯,对故宫的整体特点产⽣⽐较深刻的印象。所以,后⾯虽然对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等建筑⼀笔带过,但读者因此⽽获得的鲜明印象井不会模糊。⽂章最后⼀段写在故宫北门对⾯的景⼭⾼处望故宫,⼈们会不由⾃主地对这“宏伟的建筑群”“和谐统⼀的布局”发出惊叹,既呼应前⽂,同时也正是读者此时的由衷感受。
在安排说明次序时注意到:
1、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中国,穿端门,进午门,过汉⽩⽟⽯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华殿、武英殿。三⼤殿和武英殿、⽂华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离开故宫,这样写来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2、总说和分说相结合。在逐⼀介绍各个宫殿之前,先概括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以及它的外观概貌和建筑特点,然后以保和殿后⾯的⼩⼴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介绍。最后⼀段,借登临景⼭俯瞰故宫全景,对上⽂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使读者对这个建筑群总体和局部的特点,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故宫中的每个宫殿也有它的总体构造和组成部分,课⽂⼀般也是按先总后分、先外后内的顺序加以介绍,即先写它的外观,再写它的内部装饰、陈设,有的接着还介绍它的⽤途,说明它的象征意义。
初⼆上学期语⽂第三单元复习提纲篇⼆
《桥之美》
⼀、作者吴冠中是当代画家,可在课外查阅他的美术作品,⼤致了解作者的艺术风格,以帮助⾃⼰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审美观点。
⼆、将此⽂与《中国⽯拱桥》作⽐较,可以从表达⽅式及给⼈的阅读感受的不同两⽅⾯进⾏⽐较。
三、有不少语句蕴涵丰富,要反复诵读揣摩。
1、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这句话出现在⽂章的结尾处,起到总结全⽂的作⽤。“凡是”⼀词拓宽了桥的范围,通常⼈们认为桥与⽔相联,起到⽅便交通的作⽤。但是作者这⾥所提及的桥,不仅包含了与⽔有密切联系的桥,也有虚幻的桥,如鹊桥,当然还包括其他类型的桥,如⽴交桥。那么只要“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的形象”,就具备了桥的美。这⾥的“关键”⼀词限制了桥除了起到应有的作⽤之外,还有些恰到好处的意思。这当然是指在画家眼中的桥的美的特⾊,也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形中提⾼了我们的艺术欣赏⽔准。
2、茅盾故乡乌镇的⼩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座⽯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次深呼吸,透了⼀⼜舒畅的⽓。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的感受投射到它⾝上⽽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体。
3、早春天⽓,江南乡间⽯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坚硬的⽯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也令画家销魂!
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将桥限定为⽯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是宋⼈柳永的名句,这⾥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桥构成的美景本⾝已够动⼈,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4、⽆论是⽊桥还是⽯桥,其⾝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波协同谱成形与⾊的乐曲。
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上,与桥下的流⽔在平⾯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与流⽔的颜⾊也相互映衬。桥与流⽔如⼀⽀乐曲⼀样是⼀个整体。
5、⽥野⽆声,画家们爱于⽆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们寻找热闹。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种⼤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影。
初⼆上学期语⽂第三单元复习提纲篇三
《苏州园林》
⼀、整体感知
是叶圣陶先⽣为⼀本苏州园林图⽚册写的序。作者从游览者的⾓度出发,对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作了⾼度的综合、概括,使读者从中得到全⾯⽽明确的苏州园林知识:先⽤⾼度概括的语⾔综合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再⽤较多笔墨分项说明苏州园林在四个⼤的⽅⾯的具体特征,最后⽤简洁的语⾔点明苏州园林细部的特征。作者为了讲清苏州园林的状貌,传出其神韵,还在说明的同时,适当穿插了⼀些描写和议论。从⽽带领读者清楚地把握了苏州园林“⽆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学法引导
这篇课⽂的语⾔相当典范,因此学习前要精读课⽂,感受课⽂的意蕴并提⾼审美情趣:
⼀种是⾳乐引导法。“建筑是凝动的⾳乐”。学习可以尝试以⾳乐来解读建筑,选择你认为合适的古典⾳乐配乐朗读,这样,⽐较容易进⼊情境。
另⼀种⽅法是情景引导。可以观赏有代表性的园林图⽚、录像资料,对其中的“亭”、“台”、“轩”、“榭”、“花草树⽊的配合”形成⼀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体味作者在美的欣赏中阐述的⼀系列深刻的美学见解。
三、审美鉴赏
情⽂并茂的图画美:
读《苏州园林》,如展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中描写性词语有限,但表现⼒极强。如“重峦叠嶂”写出了园中假⼭突兀⽽起,层层叠叠的景象;“蔓延”⼀词写出了爬⼭虎或蔷薇的繁茂,且颇有“红杏出墙来”的诗意;“有⼏个园⾥有古⽼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就是⼀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则突出了园林⽣意盎然的典雅风韵,只⼏笔便勾勒出了⼀个令⼈向往的意境,并深含着欣赏者的感受,可谓情⽂并茂,意蕴深远。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初⼆上册历史重点复习提纲 初⼀下册语⽂第⼀单元知识点苏教版 ⼈教版初⼆上册语⽂第6单元知识点 初⼀语⽂上册知识点总结浙教版 初⼀下册历史单元知识点归纳沪教版 初⼀上册语⽂知识点总结【三篇】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方法资讯
上一条: 初⼆下册政治第⼀单元知识点 下一条: 初⼆数学上册期末重点笔记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