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2021-08-31 354
第七章 力
一、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就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指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的变化。运动快慢指由动到静、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运动方向指由直线到曲线、由曲线到直线等;
物体形变指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 3、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只画一个长度适当,沿力的方向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就可以了。 二、弹力 弹簧测力计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收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
(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三、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公式:G=mg. 质量公式:
1
m=G/g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个点,这个点叫重心。(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第八章 力与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几种观点:亚里士多德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3、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二、二力平衡
1、平衡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因为物体受到的是平衡力。
2、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处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反。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3、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1)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3、液体压强计算:P=ρgh (ρ是液体密度,力越大)。而与接触面大小和速度无关。 单位是kg/m3;g=9.8N/kg;h是深度,指液4、摩擦的分类: 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1)静摩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没有发生相是m。) 对的运动。 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 ,液体的压强与2)动摩擦: 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量等无关。 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 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2)滚动摩擦:轮状或球状物体滚动时产生5、连通器原理:连通器如果只装一种液体,的摩擦,通常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5、增大摩擦力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平。 压力。 6、连通器的应用:船闸、锅炉水位计、茶壶、6、减小有害摩擦方法: 下水管道。 1)使接触面光滑;2)减小压力; 三、大气压强 3)用滚动代替滑动; 1、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4)使接触面分开(加润滑油、形成气垫)。 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第九章 压强 具有流动性而产生的, 一、压强 3、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1、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 4、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 水平面:F=G 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金属盒)气压计。 2、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5、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mm水银柱的大气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1标准大气压=760mm汞柱=1.013×10 Pa。 3、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6、大气压的变化:和高度、天气等有关;大4、压强公式:P=F/S,压力公式:F=PS 受力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面积S= F/P,式中P是压强、单位是:Pa,F7、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是压力、单位是:N, S是受力面积 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5、增大压强方法: 8、应用: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把水从低处抽(1)S不变,F增大; (2)F不变,S减小; 到高处的。 (3)同时把F增大,S减小。 减小压强方法则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相反。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二、液体的压强 小。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2、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力,液体具有流动性。 不对称,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2、液体压强特点: 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 浮力
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3、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4、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较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的关系 (1) F浮<g下沉;
(2) F浮>G 上浮(最后漂浮,此时F浮=G) (3) F浮=G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较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大小的关系
(1)ρ物>ρ液 下沉; (2)ρ物<ρ液 上浮;
(3)ρ物=ρ液 悬浮。(不会漂浮) 5、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按照设计要求,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排水量=轮船的总质量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4)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工作(F浮=G),刻度值上小下大。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
2、功的计算: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水平方向:W=FS 竖直方向:W=Gh 推导公式:F=W/s s=W/F W=Pt 3、单位:焦耳(J) 1J=1Nm 二、功率
1、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功率是用来表示做功的快慢的。 2、计算公式:P=W/t 单位:J/s 瓦特(w) 1W=1J/s 推导公式:P=Fv 三、动能和势能
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能做的功越多,能量就越大。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其中,速度对物体的动能影响较大。 注:对车速限制,防止动能太大。 3、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1)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2)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四、机械能及其转化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J 5、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1)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例:上抛的球。
2)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 例:落地的皮球被弹起。
3)机械能与其它能量间的转化。例:水利发电是由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机械能守恒;近地点动能,重力势能最小;远地点重力势
能,动能最小。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一、杠杆
1)几个概念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支撑点转动的坚实物体都可以看作杠杆;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支撑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一般为人的施力端) 阻力(F2):阻碍杠杆的力;(一般为重物端) 力的作用线:通过过力的作用点且沿力的方向的直线。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2)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表示为:F1×L1=F2×L2
作用在杠杆上的力与其力臂成反比,所以要使作用在某杠杆端的力“最小”,则要求作用在该端的力的力臂“最长”。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2017苏科版 2017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苏科版) 2017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苏科版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苏科版 2017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苏科版 2017苏科版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方法资讯
上一条: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苏科版 下一条: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新人教版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