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初二上册知识点总结【十一篇】

学习方法 2021-09-02 312

第10课

  13、五四运动

  (1)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时间:1919年5月4日。

  (3)口号:“外争,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备注:“外争,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的性质。)

  (4)二阶段:地点:北京。①前期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主力:学生。②后期地点:上海。主力:工人阶级。(备注:工人阶级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是五四运动取胜的主要原因。)

  (5)评价:①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②影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1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时间:1921年7月。

  (2)纲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中心任务、中央领导机构及书记(内容见教材P48)。

  (3)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11课

  15、北伐战争

  (1)准备:

  ①国共第一次合作。a时间:1924年。b标志:一大的召开。c方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

  ②黄埔军校的建立(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a原因:创建革命军队,挽救中国危亡。b时间:1924年5月。c校长:蒋介石。d特点: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e意义: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胜利进军。

  ①目的:*北洋军阀,统一全国。②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③时间:1926年7月。④主要战场:湖南、湖北。⑤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⑥胜利进军原因:a国共两党齐心协力;b北伐军作战方针正确;c北伐军官兵英勇作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d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3)结果: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①失败标志:蒋介石、汪精卫发动*政变。(备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

  ②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a时间:1927年4月。b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备注:张学良“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才统一全国。)

  ③失败原因:a主要原因:共产党未掌握革命领导权;b主观原因: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c客观原因:右派叛变革命。

  第12课

  16、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井冈山会师

  (1)南昌起义:

  ①时间:1927年8月1日

  ②地点:江西南昌。

  ③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

  ④力量:国民革命军。

  ⑤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秋收起义:

  ①时间:1927.9

  ②地点:湘赣边界。

  ③领导人:毛泽东。

  ④力量:工农革命军。

  ⑤结果:失败——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备注:文家市决策制定了向农村进军的计划,从农村包围城市;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①创立者:毛泽东。

  ②地位: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备注: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央革命根据地。)

  (4)井冈山会师:

  ①时间:1928年4月。

  ②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a组成:南昌起义队伍、湘南农民武装、工农革命军。

  b领导:(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

  c地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第13课

  17、长征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

  (2)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经过:①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瑞金出发(1934.10)——突破四道封锁线——湘江——乌江——遵义——四渡赤水——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备注:记住先后顺序并在地图上识别瑞金、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吴起镇、会宁等处地名)。②结束:1936.10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会宁。

  (4)转折:遵义会议。①时间:1935年1月。②内容: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③意义: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结果:胜利。

  (6)意义:粉碎了*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第14课

  18、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地点:沈阳。

  (3)借口:柳条湖事件。

  (4)蒋介石态度:不抵抗。

  (5)结果:东北三省沦陷。抗日义勇军。

  (6)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抗日游击队。

  (7)东北人民抗日,标志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19、西安事变

  (1)背景:①中日民族矛盾激化(根本原因);②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感召了张学良和杨虎城;③张学良和杨虎城受爱国心的驱使;④蒋介石坚持“剿”共(直接原因)。

  (2)目的:逼蒋联共抗日。

  (3)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史称“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4)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原因:处死蒋介石,很可能导致内战进一步爆发,从而使日本有机可乘,进一步独霸中国。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5)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备注:a华北危机时,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七七事变平津沦陷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15课

  20、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意义:揭开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也是日本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

  21、南京*(时间:1937年12月)

  (1)概念:日军攻进南京城后进行的屠杀;屠杀的是无辜的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士兵。

  (2)启示:①日本是残酷和野蛮的,勿忘国耻;②争取和平,反对战争;③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努力发展本国经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第16课

  22、重要战役

  (1)正面战场:①平型关大捷:山西八路军115师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②台儿庄战役:山东第五战区(李宗仁)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2)敌后战场:①战略总后方: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②百团大战:目的:粉碎敌人的“囚笼”,克服投降的危险。地点:华北。指挥员:彭德怀。主要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规模的一次战役。

  23、抗日战争的胜利

  (1)加速日本投降的条件:①中国进入全面反攻;②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③苏联对日本宣战,出兵进攻驻守在中国东北的日军。

  (2)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祖国。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①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主要原因);②中国军民英勇作战;③国际社会的援

  第17课

  24、重庆谈判

  (1)背景: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

  (2)蒋介石目的:赢得准备内战时间,欺骗人民。共产党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阴谋。

  (3)经过: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赴重庆谈判。

(4)结果:国共签订“双十协定”,蒋介石被迫承认和平团结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占主动地位。

第18课

  25、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

  (1)战略防御阶段: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备注: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2)战略反攻阶段:刘邓大军挺军大别山。(备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战场由解放区转向统治地区,由内线作战变为外线作战。)

  (3)战略决战阶段: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战役之后,在数量上超过军队;淮海战役:歼敌55万,是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陈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退出来的。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投诚地区是北平,投诚将领是傅作义。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共歼灭和改编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备注:三大战役中,一定要记住战役名称、时间、主力、指挥者、结果、意义、投诚区,并在地图上识别关键地点)。

  第19课

  2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代表人物:张謇

  ①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在中国开矿设厂,剥削中国人民。

  ②目的:挽回中国利益,救国。

  ③口号:“实业救国”。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三阶段①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备注:原因是洋务运动的促进作用。)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备注:原因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国内提倡国货,洋货。)

  ③一战后到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备注:原因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的入侵;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3)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短暂且曲折②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③整体水平落后。

  第20课

  27、社会生活的变化

  (1)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2)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3)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1905年《定军山》。

  (4)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歌女红牡丹》。

  (5)近代最的中文报纸: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6)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的文化出版机构: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

  (7)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发生变化: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礼节、称谓等。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浙教版) 2016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初二上册历史期中知识点总结浙教版 2016年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初三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十一篇】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方法资讯

上一条: 仁爱版八年级上册英语知识点归纳 下一条: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

网友评论 共0条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