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2022-01-0439
编号 | 学院 | 专业大类 编号 | 招生专业 (类)名称 | 专业 编号 | 含专业 |
600 | 艺术与传媒学院 |
30008 |
人文科学试验班 | 18024 | 广播电视学 |
600 | 艺术与传媒学院 | 18014 | 广告学 | ||
110 | 外国语学院 | 11034 | 日语 | ||
110 | 外国语学院 | 11024 | 英语 | ||
110 | 外国语学院 | 11014 | 德语 | ||
079 | 人文学院 | 07004 | 汉语言文学 | ||
079 | 人文学院 | 07914 | 文化产业管理 | ||
079 | 人文学院 | 07094 | 哲学 | ||
520 | 法学院 |
30009 |
社会科学试验班 | 52014 | 法学 |
530 |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 53014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
530 |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 53024 | 社会学 | ||
010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30010 |
经济管理试验班 | 01084 | 金融学 |
010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01064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010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01004 | 行政管理 | ||
010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01074 | 会计学 | ||
010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01044 | 市场营销 | ||
010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01094 | 物流管理 | ||
010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01014 | 工程管理 | ||
010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01024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020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30003 |
工科试验 班(建筑城规景观与设计类) | 02094 | 风景园林 |
020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02025 | 城乡规划 | ||
020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02084 |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 ||
020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02015 | 建筑学 | ||
020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02003 | 城市设计 | ||
550 | 设计创意学院 | 55024 | 工业设计 | ||
030 | 土木工程学院 |
30005 |
工科试验 班(土木与环境类) | 03064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
030 | 土木工程学院 | 03005 | 智能建造 | ||
030 | 土木工程学院 | 03014 | 土木工程 | ||
030 | 土木工程学院 | 03034 | 地质工程 | ||
050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05034 | 环境科学 | ||
050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05014 | 环境工程 | ||
050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05024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
040 |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 04014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编号 | 学院 | 专业大类 编号 | 招生专业 (类)名称 | 专业 编号 | 含专业 |
150 |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
30007 | 工科试验 班(智能交通与车辆
类) | 15014 | 交通工程 |
150 |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 15024 | 交通运输 | ||
190 | 汽车学院 | 19025 | 车辆工程(汽车) | ||
430 | 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 | 43002 | 车辆工程 | ||
080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30006 |
工科试验 班(智能化制造类) | 08003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080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08014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040 |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 04024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
040 |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 04054 | 工业工程 | ||
040 |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 04034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040 |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 04009 | 智能制造工程 | ||
450 |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 45024 | 飞行器制造工程 | ||
570 |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
30004 |
工科试验班(信息类) | 03044 | 测绘工程 |
100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10044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100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10024 | 自动化 | ||
100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10054 | 通信工程 | ||
100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10007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
100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10005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100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10034 | 电子信息工程 | ||
100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1001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100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10064 | 信息安全 | ||
100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10008 | 人工智能 | ||
420 | 软件学院 | 42014 | 软件工程 | ||
580 |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 12474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
310 |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
30011 |
理科试验班 | 31004 | 海洋技术 |
310 |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 31024 | 地球物理学 | ||
310 |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 31006 | 海洋科学 | ||
450 |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 45014 | 工程力学 | ||
122 | 数学科学学院 | 12284 | 统计学 | ||
122 | 数学科学学院 | 12234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
580 |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 12464 | 应用物理学 | ||
123 |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 12344 | 应用化学 | ||
123 |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 12354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
170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30012 |
医学试验班 | 17014 | 生物技术 |
170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17024 | 生物信息学 | ||
142 | 口腔医学院 | 14025 | 口腔医学 | ||
140 | 医学院 | 14003 | 临床医学(拔尖卓越培养) | ||
140 | 医学院 | 14002 | 临床医学(5+3 一体化) |
编号 | 学院 | 专业大类 编号 | 招生专业 (类)名称 | 专业 编号 | 含专业 |
140 | 医学院 |
|
| 14004 | 临床医学 |
510 |
中德工程学院 |
51001 | 机械类(中外合作办学) |
51014 |
机械电子工程 |
510 |
中德工程学院 |
51001 | 机械类(中外合作办学) |
51024 |
汽车服务工程 |
510 |
中德工程学院 |
51001 | 机械类(中外合作办学) |
51034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540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54001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
|
008 | 国际足球学院 | 00802 | 运动训练 |
|
|
140 | 医学院 | 14044 | 护理学 |
|
|
140 |
医学院 |
14056 | 康复物理治疗 |
|
|
600 | 艺术与传媒学院 | 44014 | 表演 |
|
|
600 | 艺术与传媒学院 | 18044 | 动画 |
|
|
600 | 艺术与传媒学院 | 18024 | 广播电视编导 |
|
|
600 | 艺术与传媒学院 | 48014 | 音乐表演 |
|
|
550 | 设计创意学院 | 55002 | 设计学类 | 55054 | 产品设计 |
550 | 设计创意学院 | 55002 | 设计学类 | 55044 | 环境设计 |
550 | 设计创意学院 | 55002 | 设计学类 | 55034 | 视觉传达设计 |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4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学校始于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由华人接办,先后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
在始于1949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原有的文、法、医、理、机械、电机、造船、测绘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以后,学校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由封闭办学向对外开放办学转变,拓展学科范畴由土建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列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02年,列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04年,列为中管高校。2017年,列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
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38万余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68人。
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以及“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科学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学校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为“一带一路”建设、国内桥梁与隧道、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水环境治理、抗震救灾、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崇明生态岛、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495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2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目前,同济大学设有29个专业学院,11家附属医院,13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等4个主要校区,占地面积约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84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55万余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514人,硕士研究生11319人,博士研究生7265人。另有国际学生2088人。拥有专任教师2792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09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3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4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特岗)教授42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01人,“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20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9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8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4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77个省部级研究平台。
“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今天的同济大学正朝着“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同济大学地址在哪里?同济大学是公办还是民办大学?同济大学怎么样?同济大学宿舍条件怎么样?
点击访问更多新期教育网的 同济大学资讯
上一条: 同济大学宿舍条件怎么样? 下一条: 同济大学地址在哪里?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