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的启示

招生政策 2024-11-22 251

近年来,高考命题突出价值导向和育人功效。研究2024年高考典型试题,对当下高三学生的复习备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就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而言,其亮点之一在于突出对思维能力的考查。

如第9题:“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具有主观性和探究性。考生既可以围绕“做到了”来回答,也可以围绕“没有做到”作答。无论怎样回答,都要从文中找依据,做到有理有据。这个题目涉及对考生思辨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考查。

如第14题:“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出自材料二,是王夫之的看法,而题目要求考生从材料一中概括事实作答。命题的目的在于引导考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对人物进行多元评判,以此考查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灵活性思维。

再如第22题:“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想准确回答这个问题,考生不仅要对阅读材料以及题干进行分析比较,还要运用逻辑知识。考生如果觉得“可以使用”,就主要围绕材料分析“恢复疲劳”的语境义;考生如果觉得“不合逻辑”,就主要围绕“疲劳”的本义、“恢复”与“疲劳”搭配的错误来分析。这个题目既考查了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又考查了逻辑思维等思维类型。

作文题目的材料简洁,但意蕴丰富。严格来说,材料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讲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让问题很快得到答案,第二句话顺势提出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在审题立意时,如果考生只是针对“是否”作出逻辑判断,立意未免有点肤浅,因为在提示语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就要求考生拓展思维,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辩证思考,这样立意才能高远,才能找到最佳立意角度。由此可见,作文题目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全面考查,既有对考生分析、联想等思维方法的考查,又有对考生思考的深刻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考查。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这既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又符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重视阅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选择性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总量不低于150万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不仅能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更有助于提升思维能力。学生既要泛读,又要精读;既要阅读单篇文章,又要阅读整本书,还可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还可阅读古今中外典型的思辨性文本,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这些文本时,学生要大胆质疑,多元解读,这样不仅能培养思维能力,还能提升批判性思维品质。

阅读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互相促进。大量阅读可增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思维发展。反过来,思维发展了,又能提高阅读的效果。

【重视讨论】

首先,多开展课堂讨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讨论是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途径,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最主要的是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力求观点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这样就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这样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等品质就会得到提升。课堂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也可以是全班讨论、学生自愿发言。课堂讨论要做到常态化。

其次,适当开展辩论活动。围绕日常学习生活或当今社会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辩论,学生既要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要学会反驳,批驳对方的错误之处。有时平等商讨,有针对性地进行辩驳;有时唇枪舌剑,激烈争辩。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

【重视引导】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重视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小组合作、汇报展示过程中,教师评价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反馈,增强思维能力。在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时,教师要对同伴评价进行再评价,提出指导意见,引导学生全面深入思考问题,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作品语言探寻作者的思维轨迹,在寻找思维轨迹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

《春江花月夜》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诗。一次公开课,在赏析这首诗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最喜欢《春江花月夜》中的哪一句?”一个学生马上回答:“海上明月共潮生。”教师紧接着问:“为什么喜欢?”这个学生回答说:“我觉得这一句写出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热情。”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竖起了大拇指,然后问:“‘活泼的生命热情’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不上来,答案可能是从教辅资料上看到的。这时,教师叫这个学生坐下,然后引导全班学生思考:“这句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生’字可否换成‘升’字?”学生经过对比赏析、共同讨论后,自然理解“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潮水和月亮的活泼,而“升”字没有动态的妙处。教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更深入地引导:“在其他的诗词里面,有没有也出现过用‘生’字来表现活泼的生命热情的?”这样的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思维得到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围绕高考指挥棒,做好教考衔接工作,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商丘市举办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暨2025年高考备考研讨会 深入实施拔尖计划2.0 加快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 天津市2024年高职(专科)院校录取控制分数线确定 2020山东新高考改革方案最新消息 江苏高考实行“3+1+2”模式 语数外三门科目使用全国卷 高考不应是通向彼岸唯一的桥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招生政策资讯

上一条: 划重点!事关2025年高校特殊类型招生 下一条: 202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招生问答,请查收!

网友评论 共0条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