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家庭赴美留学,已经成了真正的鸡肋

新闻资讯 2025-04-21 38

现在,特朗普的疯王之剑,开始对学校动手了。

哈佛大学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对抗,逐渐上升为整个美国教育界与政府之间的战争,连曾经跪倒的哥伦比亚大学,似乎都有重新站起来投入战斗的意思。

这场看上去与中国人毫无关联的斗争,却因为一场官司,相互关联起来。从4月11日开始,4名突然被撤销了留学签证的中国留学生,选择与美国联邦政府硬刚,委托律所在加州联邦提讼。4月18日,颁布临时禁止令,保护学生暂时免遭拘留或驱逐。

到4月中旬,全美超过900多名大学的学生和教职员被取消身份,面临被驱逐。而代理中国学生诉讼的律师认为,其中多数来自中国,有明显“种族歧视”的嫌疑。

特朗普与哈佛大学之间的争斗,表面上关涉政治,核心却是教育底层观念的分歧。作为整个世界教育界的旗帜,哈佛是自由主义教育的典范,而特朗普想要的却仍然是“美国优先”的一系列极限操作:排挤外来影响,恢复白人至上。

4月9日,中国教育部甚至发出了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提醒学生赴美留学前充分评估风险。

关税战硝烟未散,全球化岌岌可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哈特之战”与4名中国学生的成败,几乎无关宏旨,因为中美教育的小脱钩之势,已经跃然纸上。

 

 

但是教育脱钩,远非今日之始。

 

去年11月,《2024年度美国国际教育门户开放报告》的数据显示,印度赴美留学人数33万,成为美国留学生的第一来源国。中国当年赴美留学人数为27.7万人,比前年下降了4.2%。印度15年来第一次超越中国。

即便如此,美国媒体报道称,中国依然占据了将近1/4的留学生源,2023年为美国经济贡献了143亿美元收入。

香港《南华早报》消息,中国内地申请英国留学的人数激增,从去年10月截止统计的不足5000人,猛然增长至今年1月的3.1万人。随着关税战与留学签证终止事件的发酵,我们可以想见随后的变动。

安全固然是第一位考虑,但如果真觉得中国家长对于时事如此敏感,却颇有些想当然的意味。数百人的遭遇与近30万人的总量相比,依旧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

况且,到目前为止,所有被撤销签证身份的留学生,多数都有着比较明显的瑕疵,例如,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犯罪(或过错)记录,尽管其中有些人的犯罪记录不过是一场乌龙。

从更加实际的情况上说,赴美留学对于中国的中产阶级而言,已经从一场美梦,变成了一场梦魇。

改革开放之初,赴美留学多有着些理想主义的成分,例如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或者跳脱旧有环境,寻找逆天改命的机会。

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赴美留学几乎成了富有阶层与中产阶层的选择。其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况味是:他们普遍把这条道路,看成传承这一代人财富与地位的“继承之战”,甚或成为升级打怪的必由之路。

无论是富一代,还是中产阶级,60后、70后的成长路径多数相同,他们从农村中拼杀而出,依靠时代红利获得了财富与地位,从而在快速成长的城市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但随着红利逐渐消失,职场与教育的内卷使他们看见了自己的财富与地位所面对的危机。

更重要的是,他们普遍只有一个孩子,个人过往的经历与对孩子的爱惜,使他们从心理上强烈抗拒无休止的“军备竞赛”。长期以来,美国的素质教育或者快乐教育成为他们希望让孩子脱离苦海的救命稻草。

或在美国获得学位,留在美国就职;或回国拥有海龟光环,无论何种途径,都能把自己千辛万苦打下来的“江山”,传承和延续下去,这才是这个群体赴美留学的根本计算。

 

但这一切已经不切实际。

 

 

教育的性价比正在变得越来越低。不仅是中国,美国也是如此。

特朗普的幕后军师,硅谷投资大佬彼得·蒂尔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了美国教育的一个致命之处。

从2008年开始,美国学生的教育贷款已经高达7万亿。美国大学生的教育贷款利息与起始薪资已经开始倒挂。学生还清贷款的年限平均将近7年,这就意味着,多数学生开启事业的时间已经大大被拖延。

当然,这也同时意味着赴美留学的成本水涨船高。

留美机构统计显示,赴美留学的成本大约在每年20万~60万元人民币之间。按照通常美国大学的学费、住宿、日用花销等成本,能够把成本控制在每年50万元以下的,已是难乎其难。而且,美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还在日益上升。

与此同时,留在美国的机会却越来越渺茫。从2017年开始,H-1B工作签证的政策大幅收紧,不仅针对中国人,对全球留学生都是如此。2023年,H-1B申请人数达到破纪录的75万人,而中签率不过30%。而中国留学生的中签率仅有11%,将近90%的留学生必须打道回府。

那么,顶着“海衔”的留学生在今天是否还能获取远大前程?可惜,这扇大门也正在被慢慢关上。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中国海龟就职调查报告》,2024年国内求职的海龟人数较2023年增长7%,是2018年的1.44倍;其中,回国求职的应届留学生较2023年增长19%,是2018年的两倍。

智联官方与自媒体解读一片欢腾之声,因为无论从人数、就职率还是薪资来看,数字都十分喜人。不过,往下深究,实际情形并不乐观。

就职行业的前三是教育/培训/院校、资讯服务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看上去很美好,是不是?但前三的职位是:留学顾问、英语讲师和出国留学考试培训讲师。

当然,新形态的灵活就职也出来了。排名首位的是短视频博主,其次是金融投资和知识付费。

排名倒数三项是半导体、学术和新能源,占比5.4%。能进大厂和学术科研机构的,数字小到没法统计。

薪资涨幅喜人,从2019年的近1.2万元涨到了超过1.5万元。不过还是不能细看,拉高平均薪资的几项职业是:外贸经理1.8万元,出国留学考试培训讲师1.7万元,托福教师1.7万元,理科教师1.7万元。

拥有海龟学历,在就职市场上确实还是有些优势的。然而,无论是试图留在美国,还是戴着光环回到中国,试图成功地继承上一代的阶层地位与光环,看起来已经十分渺茫了。

 

赴美留学,已经成了真正的鸡肋。

 

但是所有这一切,其实仍然都只是表面现象。核心的问题在于:从全世界来看,教育已经脱离了教育目标的轨道。

今天,全世界的教育都面临着两个巨大的威胁:教育的意识形态化和功利化。整个世界教育目标的设定,其实都来自20世纪初包括哲学家杜威在内的几个人的教育改革,培养人的精神内核比技术能力更加重要。这就是素质教育,或者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

但到了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至上主义与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社会都笼罩在功利化教育的阴影之下,这也是当下文科衰微,理科高涨的时代背景。

特朗普突然对教育发动攻击并非毫无根源:非人文主义的精英教育,正在吞噬整个社会发展的公正性与道德性。

无论中美,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畸形发展与贫富分化的源动力,从而催动世界走向大分离。

在美国,桑德斯在疾呼“精英的傲慢”,而在中国,张雪峰的走红正说明,教育本身已经脱离“培养人”的轨道,变成了“制造人”的世界工厂。

对于好不容易洗脚上岸的中国中产阶层而言,试图以赴美教育实现继承之战,获取对财富地位的固化或上升,其实也不过是把孩子当成了工具人。

许多人可能辩解说,我无非也就是让孩子从心所欲,去追寻他们自己想要的职业而已。我当然并不能否定他们的选择与苦心孤诣,但是真正来看,有多少孩子在赴美留学的道路上,付出了时间与精力,得到了快乐,仍然没有磨灭自己内心的真正追求?

这种观念向来被看成是不切实际的。没有一个父母,愿意冒着阶层下坠的风险,让孩子从小就从心所欲地发现和追寻自己的内心。

今天的教育已经失去了应对世界变动的能力。而父母的集体选择加剧了教育的迷失。

在我看来,英美的教育,尽管从全球范围来看,依然是世界的巅峰,但如果你期望通过赴美留学,或者到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留学,来获得阶级地位的传承与稳固,十有八九都是要失望的。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在时代的红利中,尽得所有,尚不能保有自己曾经获得的一切,那么下一代在动荡、变动与重组的世界中,又能依靠什么来稳定地实现阶层的稳固与跃迁?

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教育能够有力地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

与其做鸡肋的、进退两难的选择,不如回归到教育的初心。一个心智健全的、独立自主的、拥有热爱的年轻人,从来都能够找到自己的道路,无论是留在这里,还是负笈出洋。

每一代人,都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找到自己的道路。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中产家庭开始送孩子去日本留学了 中国学生留学有更多选择 中国即将全面让出留学第一生源国地位,下滑趋势值得重视 印度将超越中国!出国留学错了吗?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醒赴美留学人员做好行前准备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醒赴美留学人员做好行前准备

点击访问更多新期教育网的 新闻资讯资讯

上一条: 无锡市留学回国人员就职情况分析报告出炉 下一条: 留学大众化趋势凸显 留学目的地更为广泛

网友评论 共0条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