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建校时间 1958年
  • 校园面积 1617亩
  • 学生人数 0
  • 教师人数 1100
  • 层次 本科
  • 类型 师范
  • 藏书
  • 人气值 18901
  • 推荐指数
学校介绍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简称“广西科师”)为国家公办的全日制本科院校,是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是国家“1+x”证书试点院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首批试点高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学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广西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拥有广西无机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上汽通用五菱汽车产业学院、广西糖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清华大学启迪控股公司、中科曙光、新道科技等国家级知名企业合作办学。

学校的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宜山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与柳州市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后改名为柳州师范专科学校,1960年从宜山搬迁到柳州办学。1962年学校在全国高校调整中停办。1971年在柳州民族农业技术学校基础上组建柳州地区师范学校,1982年在校内设柳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升格为柳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柳州财经学校并入。2012年开始在来宾办学,2015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19年获批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21年学校管理体制由“区市共建、以市为主”调整为“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行政主管部门调整为自治区教育厅。经过长期积淀,凝练形成了“启智育人、博识敦行”校训,“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特色荣校”办学理念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办学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科师人奋发进取的“科师精神”。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共1617.1亩,其中主校区来宾校区1010.1亩,柳州校区607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各类留学生68人;有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45人。设有12个二级学院,有本科专业31个、专科(高职)专业14个,涵盖了教育学、工学、法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

近年来,教学改革成绩显著。学校主动适应桂中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紧密对接地方电力、制糖等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了“教师教育类”“电气工程与电子技术类”“食品与生化工程类”“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类”“机械与汽车工程类”“经济与管理类”六大特色专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以教育学、工学为主,法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前教育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体育教育、英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物联网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7个专业获批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课程与教学论、运筹学与控制论等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2个,有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4个,有物联网工程、小学教育等广西职业院校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2个,“制糖工程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基地”获批为自治区级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项目,“上汽通用五菱汽车产业学院”获批为广西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学校现有实验实训室使用面积46498平方米,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446个,学校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等。近年来,学校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23项,其中一等奖11项;省部级教改项目立项117项;公开出版教材255部。

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取得新成效。学校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科研育人方面取得一批优秀成果。目前,学校建有广西重点实验室、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广西应用技术转移中心、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文化研究基地等科学研究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有“无机材料”“甘蔗与制糖工业”等科研团队20多个;先后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0余项,获厅级及省部级项目400多项;大学生立项科研项目100余项,学生论文(专利)等成果近100项;教职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出版专著80多部,授权专利400余项;获自治区级及以上科研奖励70余项。同时,学校为支持广西甘蔗制糖业的战略发展,成立了“广西现代蔗糖业发展研究院”。《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多次被评为全国、全区优秀社科期刊。学校构建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成果转移转化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体系。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先进集体、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自治区文明校园、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工作先进集体等。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凝练了“立足师范本色、服务职教发展、培养应用人才”的办学特色。

当前,学校抢抓发展机遇,坚定走转型发展之路,围绕“突出‘四得’,做实‘五基本’,实现‘六满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加强内涵建设,通过未来一定时期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职业教育师资及应用型人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应用型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