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业职业学院于201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作为全省唯一农业类综合性高职院校,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6年,60余年来,培养了万余名农业专业人才,包括入选教育部“百名助国大梦‘小工匠’”张跃平,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候选人”熊健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学院按照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思路,专业设置覆盖一二三产,设有畜牧水产系、机电系、农艺工程系、城镇建设系、茶学系、食品与药品系、经济管理系、信息工程系等8系31个专业方向,学生规模达11000余人,逐渐成为全省农业类专业设置最完整、办学规模最大、特色最鲜明的高职院校,跻身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行列,是“贵州省农业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
学院高职主校区为清镇校区,坐落于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素有三水萦城、四湖托市之称的清镇市,校外青山环抱,校内河流蜿蜒而过。清镇校区总投资10.272亿元,分两期工程建设。一期工程投入资金约4.7亿元,2016年9月完成教学楼、实训楼、运动场、学生宿舍和食堂等13.7978万平方米建设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图书馆、教学楼、学生宿舍、体育馆等,将于2021年秋季学期建成投用。
学院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不断增强。现有教职工537人,其中435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教师70余人,研究生以上学历190余人(博士4人)。学院省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省级、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17人、5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贵州省生态家禽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大师工作室各1个。
学院积极选派师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等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均取得佳绩,2017年至2020年荣获国家级、省级、行业性等奖项120余项。在“2018年学生动物防疫职业技能大赛”上,学院选手获得大赛“特等奖”。
学院围绕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组建家禽产业技术、喀斯特适生植物、食用菌产业技术、辣椒产业技术等研究团队,成立贵州省珍稀食用菌工程中心,建成“贵州农村电子商务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立“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的科研体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推进产、学、研横向融合,实现在省部级科技项目立项和科技成果奖 “从无到有”的突破。近5年来,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立项2项,获省教育厅农业重大攻关科技等项目立项6项,成功申报农业农村部“国家食用菌种质资源圃”重大项目、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基地建设项目、辣椒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牵头省教育厅蔬菜水果、生态畜牧、食用菌产业链项目建设。先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2项,发明专利在审4项,发表论文254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44篇;参与撰写著作14部,制定地方标准3部。由我院主办的《种子》期刊是行业唯一一个非“中字头主管主办”的核心期刊,也是全国种业唯一“中文核心期刊”。
学院实施基础设施提质行动,科研、实验、实训条件不断完善。采取校地校企合作、院地共建的模式,筹措资金 4000余万元,在乌当区启动和推进3000亩百宜大型综合性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现已完成 840 亩核心功能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示范基地等建设内容,一个集教学、实训、生产、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已具雏形,有效满足教学科研、实习实训的需要,基地成功申报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近年来,投入资金3600余万元,建成生化、微生物、细胞培养、免疫等实验室,以及农牧文化馆、植物工厂、食品加工厂、食用菌生产车间等一批校内实训场所,设备先进、功能完善。
学院积极融入“三农”主战场,2016年以来,围绕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农业产业技能培训需求,举办特色农产品种养技术、电子商务、休闲农业、青年农场主等培训班。选派20余名优秀教师蹲住帮扶点开展扶贫工作;深入开展校地合作、校农合作,先后与清镇市、乌当区、剑河县、德江县、正安县、沿河县等县(市)开展校地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服务贫困地区选精选准产业,建立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农产品采购;参与全省农业产业裂变发展方案制定,承担肉牛等11个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流程图设计与绘制工作;作为全国唯一一个被农业农村部安排的地方单位,参与编制《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
学院树立开放办学理念,先后与30余家企业或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作为贵州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成功举办了贵州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第二届理事会,发展集团会员单位67家、副理事长单位13家、常务理事单位17家,促进集团内单位信息交流和资源分享;积极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国内先进科研院所、农业职业类院校开展交流与合作。积极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承办完成“2018年蒙古国前杭爱省农技人员兽医培训班”,积极参与国际项目交流和考察,通过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展示办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