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建校时间 2003年
  • 校园面积 1005亩
  • 学生人数 0
  • 教师人数 0
  • 层次 本科
  • 类型 师范
  • 藏书
  • 人气值 21364
  • 推荐指数
学校介绍

中原科技学院前身是创办于2003年的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的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全日制公益性本科院校。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完备的办学条件。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报国利民”为使命,恪守“人格、能力、责任、奉献”的校训,弘扬“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知行合一”的校风、“言传身教”的教风、“乐学致用”的学风风成化习,形成了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学校现有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8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6500余人。图书馆纸介质图书128.7万册,期刊603种;电子图书55万册,期刊7424种;数据库17个。学校已建成完整统一、应用深入、安全可靠的智慧校园,是河南省智慧校园建设试点高校。

精良的师资队伍和深厚的科研实力。学校倾力打造具有“专业职称”和“行业技能证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遴选德高、学高、艺高的专业带头人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80%,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0%,50多位教师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师德教育专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专家”“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等荣誉称号。近三年,学校共承担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484项,主持和参与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获市厅级科研成果奖235项,省级以上艺术作品获奖15项。出版著作或教材54部,授权专利31项。学校学报《应用技术研究》获全国民办高校“十佳学报”称号。

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市场化的专业设置。学校紧密结合人才市场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紧贴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突出打造教师教育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双特色”引领发展的格局。开设有33个本科专业和15个专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突出应用、多学科协调、富有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旅游管理等4个专业入选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播电视编导、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等8个专业被确定为“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获批河南省教育改革综合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获批河南省重点培育学科。学前教育专业获批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汉语教研室、学前教育教研室等5个教研室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和丰富的实习实践平台。学校拥有同声传译实验室、微格录播室、MIDI工作室、机械设计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结构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等127个实验实训室。机电工程学院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是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设有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4个网络出口,是河南省教育科研网郑州龙子湖大学城节点单位。学校与全球五百强的中建第五工程局、日本京瓷集团;与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河南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象融媒集团等众多知名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建立了155家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全方位搭建走向社会的桥梁,实现了与行业的无缝对接。校内实习实训中心3个,“双创科技园”“众创空间”更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学校积极构建素质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近三年,学生在国家A类学科竞赛获奖118人次,连续4次在全国“高教杯”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是全国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民办高校;师范类专业连续8年在河南省高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个人一等奖共21项,获奖率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在第十六届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荣获一等奖。新生录取分数线在全省19个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中连续三年排名第3,考研录取率25.92%,考取研究生人数位居全省民办高校前列,毕业生**率96.39%。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独立学院排行榜中,2018年至2020年分别位居第28位、第22位和第19位,连续六年名列全国师范类独立学院第1位。学校先后荣获“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中原经济区建设最佳服务高校”“最具社会影响力民办高校”“河南省民办教育十大名校”“河南省诚信文明办学单位”等荣誉称号。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中原科技学院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先进技术转移与服务基地,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