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建校时间 1978年
  • 校园面积 1300亩
  • 学生人数 0
  • 教师人数 0
  • 层次 本科
  • 类型 理工
  • 藏书
  • 人气值 25407
  • 推荐指数
学校介绍

常州工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经济发达、文教昌盛、交通便捷、美丽富饶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州,其前身为创建于1978年的常州市七·二一工业大学。198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常州职业大学。198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常州工业技术学院。2000年,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常州市机械冶金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常州工学院。2003年,传承常州师范教育百年文脉的常州师范专科学校(筹)成建制并入常州工学院。历经4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地方高等学校。

学校现有辽河路校区、巫山路校区、会馆浜路继续教育学院和长江路科技产业园,总占地面积近1300亩;设有18个教学单位,拥有58个本科专业(48个专业招生),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5700余人;在职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7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近48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2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333工程”培养人选和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等125人次。

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致力培养切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学校开展了与常州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目前,学校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立项高校和首批启动高校,教育部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培育院校,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试点高校,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江苏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江苏省特色专业4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5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一期工程项目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10个。

学校现有机械工程、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和土木工程4个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获批江苏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建设单位;建有特种加工、特种电机研究与应用两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以及微特电机研究与应用、建设工程结构与材料性能研究等9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拥有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电机产业学院等2个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以及新传媒创意产业学院等4个现代产业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常州市社会科学院数据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州市创新创业与改革发展中心等社科研究智库,获批通用航空器关键部件智能循环制造、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两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与11家企业共建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化工危废与工业固废协同处置两个行业联合创新实验室,建有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有融研发、生产和实践于一体的常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常州工学院大学科技园以及数控技术应用及装备、软件、建筑工程技术等10个校内产学研一体化中心,内设常州研究中心、瞿秋白研究中心、中小企业研究院等40个人文社科研究机构。

学校坚持“在服务常州中获取资源、在扎根常州中打造特色、在贡献常州中提升能力”的办学方略,秉承“团结、严谨、求是、创新”的校风和“教会学成、守正有为”的校训,整体优化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新途径和新方法,着力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建有“奖、助、勤、贷、补、减”帮困助学体系,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贫困学生助学金以及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新生奖学金、考研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学校依托企业、行业和校友资源,建立了稳定的省内外毕业生**基地和**工作网络,构建了**长效机制,确保毕业生充分**、高质量**。毕业生当年平均签约率均在96%以上,考研录取率、出国率等逐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