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是四川省政府举办、直属于四川省教育厅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前身为1939年创办的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在85年办学进程中,始终坚持服务轻工纺织产业初心不改、坚持走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不变。现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四川省“双高计划”学校(A档)。
学校是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执行院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智慧服装实训基地”项目建设院校、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四川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院校、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学校地处四川省成都市,占地1153亩,拥有犀浦校区(613亩)和邛崃产教园区(540亩)。犀浦校区坐落在成都市郫都区犀浦镇,成都四环路(绕城高速)北段内侧,成灌高铁、成都地铁2号线可直达;邛崃产教园区位于邛崃市高铁新城规划区,紧邻天新邛快速路和成蒲高铁邛崃站。学校资产总值11.15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有阅览座位2500个,有印刷型文献88万余册、现刊248种、报纸18种,有电子图书49万余册、各类数据库资源10余个,教学、体育、活动设施完备。
育人文化
85年栉风沐雨,学校形成了培养“工程师才能·工匠技艺”的育人传统。学校秉承“服务纺织·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服务人民”的办学理念、“长向桑梓纺经纬、永为河山织锦绣”的办学情怀,形成了“敬业奉献·民主和谐·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德修于正·学究于行”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范·勤·严·爱”的教风、“好学·善问·勤思·笃行”的学风,培育了一批批能吃苦、技艺精、善创造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965人,其中校内教授、研究员等正高职称61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等副高职称162人,工程师、实验师等中级职称253人;博士研究生50人,硕士学位598人。
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知名学者1人(柔性引进),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1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6人,二级教授3人,天府教学名师2人,天府科技菁英1人,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3人,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四川省“四有”好老师2人,四川省最美教师1人,四川省技术能手1人。
教师团队中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培训基地1个,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四川省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四川省紧缺领域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2个,四川省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1个。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学校有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
教师获省级以上奖励100余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3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国家级奖5项、省级奖44项。教师主持和参与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8个、主持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牵头和参与制定国家级教学标准19个、职业技能等级标准2个;建成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3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4个、省级课程思政典型案例4个、省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5个;主编“十四五” 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6门、省级规划教材14门;立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49项。
院部及专业
学校现有轻工与材料学院、纺织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智能建造与环境工程学院、数字经贸与管理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外语与文化旅游学院、服装工程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与创意学院、人文与通识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和体育工作部,专业设置涵盖纺织服装全产业链。
学校以“服务人们美好生活、支撑重大产业发展、引领纺织文化创新”为办学使命,以建设“世界知名、中国一流、轻纺特色”的职业技术大学为办学目标,以立足成都、服务川渝、面向全国为办学定位,服务“创新驱动、制造强国、文化强国”国家战略,对接四川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体系,按照“一元领先、三元并进、突出特色”专业建设思路,构建轻工纺织专业集群、先进智造专业集群、商贸物流专业集群、文化创新专业集群4大专业集群。已建成国家高水平专业群1个、国家级重点专业7个、技能本科专业5个、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33个。
科技创新
学校通过有组织的科研,以“成纺+”模式校企共建共育、共用共享“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与江苏盛虹集团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共建国家级纤维材料中试基地。建成全国航空用特种纺织材料技术研究中心、全国特种纺织品及装备研发中心、四川省高性能特种纺织材料功能化开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雷迪波尔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织绣技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版权示范基地、成都市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等市厅级以上科研平台,与现代纺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纤维材料(中试)研究中心、功能性服装研究工程中心、固体废物生态低碳资源化利用工程中心、多模态大模型知识图谱应用研究中心、数字文创设计创新研究中心等校院级平台共同形成“省-市-校-院”四级科研平台梯队,形成了学校整合优势资源聚焦重点突破和学院聚集自身优势确定研究方向的四级科研平台建设机制。学校主办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是RCCSE中文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学校获批国家自然基金依托单位,是四川省获得独立申报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资格的3所高职院校之一;获批四川省版权示范基地(省高职院校唯一)和成都市纺织非遗科普基地。三个平台基地的获批,成为学校科技工作的有力支撑。
学校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支撑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型企业95家。成功复原三星堆出土丝织物11片,填补国内古蜀丝织物织造技艺考古研究空白。与宜宾丝丽雅集团联合研发生物质纺织新产品,得到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助推宜宾市千亿纺织产业集群建设。与四川润厚特种纤维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包覆纱外包丝受力均衡控制技术和外包丝打点加网技术,开发成套生产设备,突破该领域装备与生产工艺关键技术。近三年完成技术服务200多项,技术服务到账经费逾5000万元,技术成果转化逾1000万元。
学校派遣10余名博士教师赴企业组建联合攻关团队,重点围绕特种纺织材料、特种面料、特种功能性服装、特种设备开展产教融合、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与成都海蓉特种纺织品有限公司等共同开展特种工业用绸、布、带等研发和试制,产品用于“神舟飞船”返回舱降落伞、现役主力战机阻力伞等;与重庆三五三三印染服装总厂有限公司共同开展阻燃防火、抗菌除臭等功能性面料研发和染色助剂改进,生产的作训服列装现役部队;承接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完成防中子辐射面料等中试研发,产品服务国防建设需要。
社会服务
学校引入龙头企业参与办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第三方作用,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先后与宜宾屏山经济开发区、渠县政府、三台县政府、芦山县政府等政府部门,高校毕业生**协会、成都市服装(服饰)协会、成都市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联盟等行业协会,以及华为、中软国际、宜宾丝丽雅、川开电气、重庆新天地环境监测中心等企业开展共建产业学院、课程开发、订单班培养、共建专业、共建基地、共建研发中心等合作,目前与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达260多家。
学校先后牵头成立西南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联盟(国家级职教集团)、西南电梯产教联盟、四川暖通空调职教联盟、“一带一路”国际艺术教育联盟、四川省先进制造业现场工程师培养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输配电装备制造产教联盟,以及全国功能性纺织服装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多个合作育人平台,集聚校企行各方资源,共同探索实施“一群一园一院一联盟”产教深度融合模式。
学校连续两次获批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成都纺专·宜宾丝丽雅纤维先进材料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和“成都纺专·川开电气智能输配电装备制造产教融合示范项目”的建设,是学校在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方面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学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建成国家级培训基地3个、省级培训基地5个,采用“校、地、行、企”模式打造纺织、服装、建筑、文旅、艺术、管理、电梯等技能培训基地14个,近三年培训产业工人近9万人次;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打造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等乡村创业合作社16个,培训技术能手10万余人次;服务非遗技艺传承,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省科普惠民共享基地——天府云纺织非遗科普基地、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等,开展文化部非遗传承人培训等非遗培训22.84万人次;服务终身学习,为四川省认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的高等院校,可面向校内外师生和社会人员开展纺服染领域、机械加工类、茶艺师等20个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建立社区网络学习平台、社区教学点,打造“技能社区·学习社区”。
国际化办学
学校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留学生招收、中外合作办学、服务产能“走出去”等方面积极作为。目前,学校招收来自老挝、孟加拉、乌兹别克斯坦等1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近500名,在老挝建有海外“嫘祖学院”,服装、建筑、物流专业教学标准成为老挝琅南塔省教育厅唯一认可的专业标准;引入国际优质教学资源,举办中英、中意合作办学项目,累计培养近500名国际人才;实施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设计专业国际标准认证,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学历学位评估认证中心试点院校”;举办海外订单班,开发国际职业教育课程,面向“走出去”企业提供“中文+技能+文化”培训;为坦桑尼亚教育部开发纺织技术员5级、皮革技术员5级岗位标准和培养方案;与埃塞俄比亚巴哈达尔大学开展联合博士生培养;完成哈萨克斯坦职业教育项目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实训室方案咨询编制;连续7年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艺术周,成为四川教育交流品牌活动,牵头成立“一带一路”国际艺术教育联盟,授牌“中非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优秀单位”;是教育部首批瑞士乔治费歇尔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培育建设单位。
育人成果
学校学生普遍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实践动手能力。2020年至2024年,学生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第4名,入选世赛中国国家集训队,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3人次;参加全国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68项,参加省级技术技能竞赛获奖1221项;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获国赛银奖3项、铜奖2项、省赛奖项96项。
**质量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常年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
据独立的第三方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8.12%,在校学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达98.07%;学生家长对学校总体满意度达98.7%。用人单位对学校满意度达97.8%,2024年80%的毕业生在四川**,四川省内纺织服装企业中80%的中层骨干人员为来自成纺的毕业生。
发展目标
沧桑砥砺85载,科学发展谱华章。目前,学校已纳入四川省“十四五”职教本科院校设置规划。学校在金平果《2024-2025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上排名第13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