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 让学校课程烙上“中国印”

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2021-10-12 158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支持和鼓励多种形式开发微课、微视频等教育资源和在线课程,开发体现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作品等,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基于此,在办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以厚植家国情怀为核心,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通过“民族精神培育、经典诗词诵读、民族舞蹈教育、中华书法传承、传统节日实践”德智体美劳五大领域,引导学生“养中国心、读中国诗、跳中国舞、写中国字、过中国节”,让学校课程烙上“中国印”。

image.png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民族精神培育”板块,学校在每学年的两个学期分别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季”和“传统文化教育季”系列活动。

第一学期,学校将“民族精神教育季”的实践活动以纪念日的时间节点为轴,与“每日一诗启晨光”的风景线活动,与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活动紧密融合,整合教育资源、统筹教育时间、发挥教育合力,实现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的融合。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形成纪念日贯穿的“长时链”……通过庄严的仪式教育、生动的影视教育、科学的普法教育、读写思结合的学科拓展教育,让爱国主义教育“活”起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缅怀革命先烈,培育民族精神,升华爱国情感。

第二学期,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季”的实践活动以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的时间节点为序,与“每日一诗启晨光”的风景线活动、与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紧密融合,实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无缝衔接。开展“三谈应阅、月历的脚步、悦纳传统节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把中国的节日过得有意义、有意思。除此之外,还组织各班用二十四节气名称命名班级,用节气花做班花,充分挖掘班名、班花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淬炼班级精神。古诗过关、诗词大会、古诗背后的故事、诗词小达人评选、班级票选最喜欢的二十四节气古诗等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对经典诗词和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的诗词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对诗词文化的传承,就是在接续国家、民族的强盛。孔子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诗词在古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师生中大力倡导经典诗词的诵读,并且赋予它新的使命和时代要求。

几年来,学校先后研发了三套古诗词读本,分别是《每日一诗启晨光》《家节诗韵伴耕读》《跟着古诗词游中国》。这三套读本把古诗词与中国悠久历史、与祖国大好河山、与传统节日文化、与学生现实生活高度融合,涉及文学、地理、历史、政治、科学等多个领域,每套读本按照古诗词创作的年代、地域、作者、题材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诵读、系统学习。

三套古诗词读本,规避了碎片化学习效率低的弊端。将古诗词与中国传统节日节气、与中国发展历史、与中国广袤地理巧妙整合,按照不同维度进行分类重组,使学习内容更全面深刻、学习形式更生动活泼、学习过程更轻松有趣、学习效果更事半功倍,建构了一套系统完备、水融的古诗词学习体系。让历史悠久的中国经典诗词“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孩子们与经典诗词完成了“跨越时空的爱恋”。引导学生站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高度,在学习、发扬、传播传统诗词文化中滋养爱国主义精神。

image.png

跳中国舞

基于以舞蹈为内容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进而全面提升核心素养的舞蹈教育初衷,我们确定了“以舞蹈教育为支点,撬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整盘棋”的办学方略,并将民族舞蹈教育确定为学校特色。在带领学生进行民族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4年9月,学校开始普及民族舞蹈教育,用舞蹈美育带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力争实现“以舞养德、以舞启智、以舞健体、以舞审美、以舞咏劳”的育人效果。学校开发舞蹈校本课程,以民族舞为方向,一至六年级每周开设一节舞蹈课:一年级学苗族舞、二年级学藏族舞、三年级学蒙古族舞、四年级学傣族舞、五年级学尔族舞、六年级学朝鲜族舞。在舞蹈教学中,无论校本课程还是舞蹈团,都更加侧重民俗文化的挖掘和普及,以舞蹈为纽带,串联起每个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让学生“跳一支舞蹈,了解一个民族”。

写中国字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虚与实、刚与柔、拙与巧、方与圆、黑与白、动与静、向与背、肥与瘦等对立统一思想,与书法创作中的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平衡对称、参差错落、奇正相生、收放呼应、轻重缓急、疏密相间、和谐统一的原则,可谓不谋而合。所以说书法教育,不光是教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美观,更要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中国智慧。

在每周一节的书法课堂上,我们不仅对全体学生进行书法知识的普及、书写技艺的练习,还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了解书体的演变历程;在书写原则的揣摩中,感受书法与做人做事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巧妙地达到学科教学渗透做人道理的目标,让学生在学写书法的过程中得到中国精神的濡染。学校成立了书法社团,命名为“蘭馨书社”,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书法文化、研习书法艺术。在书体的选择上,坚持多样化原则。在书写内容的设计中,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华经典诗词、古圣先贤修身之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巧妙糅在书法练习中,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根植于孩子们的内心,并引导他们学思用结合、知信行统一。汉字是书法的载体,“一撇一捺悟文化,一笔一画冶情操”,学生们在书写《岳阳楼记》的气势磅礴中致敬先人的家国情怀;他们在书写“慎言”中警示自己谋定而后动;他们在书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明理导行……

过中国节

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内涵。中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按照太阳年的长度分成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包括四项原则:一是体现季节的变化,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二是关于气温的变化,如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三是关于降水量的变化,如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四是关于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如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引导学生过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是了解中国历史、传承中国文化、铸就中国精神的有效途径。学校以八大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为主线,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这八大传统节日和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重要节气到来之际,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富有内涵的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筑牢家国情怀。

为了使传统节日实践活动更严谨、更科学、更系统,我们把“过中国节”实践活动课程化,将中国节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与学科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古诗词诵读相结合,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浸润式了解中华传统节日。学校开设“中国节”实践课程,在自主研发的读本《家节诗韵伴耕读》中就深度融合了“中国节”元素,“家”指国家,“家节”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诗韵”是指经典诗词,“耕读”既指农事活动又引申为实践,整套读本以四季为序,涵盖二十四个节气和八大传统节日。在引导学生“过中国节”中,我们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古诗词诵读相结合、与学科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劳动教育相结合。通过高频率的传统节日实践,带领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浸润式走进中华传统节日节气,一起过中国节,做中国人。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教育、体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书本里、课堂上、图书馆里、宣传栏上,更要舞动在学生强健的体态里、飘香在学生的笔端墨池里、滴落在学生劳作的土壤里、萦绕在学生琅琅的书声中,最终融化在学生心的搏动与血液的流转中,引领他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底气和朝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一定能胜过“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的大水漫灌。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清代民间俗曲的活化石 ——岔曲赏析主题讲座 公安民警进校园为我院新生 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资讯

下一条: 公安民警进校园为我院新生 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

网友评论 共0条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