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邦芬院士:中考进“超级中学”比高考竞争还激烈,应警惕以“清北率”评价高中好坏

中考新闻 2024-08-14 125

“基础科学和原始创新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如果没有多元的人才观,那么,拔尖人才培养和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都难以解决。”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在“中学物理数学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直陈,当下,教育的两大问题令人担忧:一是过去20年来,尽管我国的科技人才培育取得明显进步,但仍缺少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师;另一个问题则是,中小学生普遍学业负担重,“内卷”愈演愈烈愈提前。这两个看似无关的问题,实际相互缠绕,背后是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带来“一元化”的人才观。在学术研讨会后,朱邦芬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选拔评价“一刀切”,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基础教育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之一,尤其是高中教育,决定国民的基本素质。朱邦芬直言,近年来,以一流大学的升学率、特别是清华北大的升学率为指挥棒,加之选拔、评价模式的“一刀切”,普遍增加了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比如,现在的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包括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评判中学好坏时,标准都是“今年高考有几个学生能考上清华北大”,如此单一的评价标准使高中教育变成了进入名校的“工具”。

而且,不同高校之间的等级落差、毕业生的**和待遇差别,也不甚合理。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家长和考生在高考出分后填报志愿时,更执着于“用足每一分”的价值观。“这表面上看似公平,实质却是考试的市场化、商品化,与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朱邦芬说。

他还进一步指出,更可怕的是,通过中考进入“超级中学”的竞争激烈程度在一些地区已不亚于高考,由于中考难度相对低,这些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少年不论是为了通过中考进入“超级中学”而经历的“内卷”,还是进入“超级中学”后所面临的“内卷”,都可能对他们的长期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朱邦芬也注意到,当前在“培育拔尖人才”等各种项目下,大学和中学之间没有很好的衔接,竞争提前,给优秀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些问题必须要引起一流大学和一流中学教师的重视”。

有不拘一格的人才观,才能真正培养出人才

在朱邦芬看来,全社会需要构建多元的人才观,破除教学时的“一刀切”以及学生评价标准、成才途径的“一元化”,才能化解学生和家长“内卷”的焦虑,营造更好的拔尖人才培养氛围。

所谓多元人才观,不仅仅是全社会要真正地理解、认同并落实“行行出状元”,更需要全社会理解人才的多样性。就拿创新型人才而言,就有从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不同类型的区别。同时,人才的范围很宽,不仅有创新型人才,也包括管理型、营销型、艺术型等方面的人才,以及能工巧匠等等。他再三强调:“必须有不拘一格的人才观,才可能真正培养出人才。”

举例来说,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原本是一家小企业,多次濒临破产,后来,阿斯麦和台积电合作,把台积电的华裔越南科学家林本坚提出的浸没式技术用于光刻机。“在这一应用中,用水而不是空气作为介质,这样光在水中的1.4折射率,使得浸没式光刻机的分辨率可以提高1.4倍。这是学过中学物理的人都知道的常识,即光在水中折射率变大,阿斯麦将这个常识创新应用,成为行业巨头。可见,并非发现光的特性的人是人才,将这个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应用,开发出新技术的人同样是创新型人才,让技术落地的当然也是人才。”朱邦芬说。

消解急功近利教育观的负面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开展通识教育。朱邦芬谈到,与“为学”相比,“为人”是第一位的。通过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想追求、胸怀视野、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并且通过人类文明核心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跨越文化背景、站在世界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当然,同样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和想象力,让他们个性化发展、多样化成长。

朱邦芬相信,高质量的通识教育对于“高素养学生”的培养大有裨益,也利于拔尖人才的长远发展。

落实因材施教,不是给好学生“喂”更多知识

要培养拔尖人才,破解教育内卷的焦虑,还需要真正落实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不是传统所说的,给好学生讲得早一点,内容深一点,喂得多一点。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来说,也许这样做是正确的,但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并非如此。”朱邦芬非常推崇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叶企孙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只授学生以基本知识”“要学生个个有自动研究的能力”两条。

这两条教育理念实际意味着要把学习的自从老师手中移交到学生手中。朱邦芬强调:“与其让教师给学生多教一些、教深一些、教早一些,不如老师讲好基础知识,激发有需要的学生主动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学早一点。”而且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应该在中学里运用,也应该在大学实施。

诺奖得主、知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就是鲜活的案例。在讲座中,朱邦芬展示了杨振宁的大学本科成绩单,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了他当时修读的课程。作为一名高二就参加高考的学生,杨振宁的高考成绩谈不上“惊艳”,但他在本科阶段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学习了多门研究生课程,而且成绩都很不错。

朱邦芬还强调一点:人才的多样性也对应着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绝对的天才,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应该给基数更大的优秀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探索出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

本文转载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6621492737054580&wfr=spider&for=pc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不用中高考成绩衡量学校,怎么评价学校的优劣 这三个高考大省,为什么中考要淘汰一半 武汉中考扩招高考收紧,转轨国际教育,不当分母还能弯道超车! 如何踢好中考临门一脚?考前1个月,这么做就对了! 4类初中毕业生读中职更有前途,职校老师:不必纠结上普通高中 为何三本学生可通过考研上985,高考却上不了?高三老师说出原因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中考新闻资讯

上一条: 事关中考招生补录!西安市教育局最新通知 下一条: 南京中考招生,何以令家长学校“身心俱疲”?

网友评论 共0条

暂无数据